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二線原鬥發色與怪姿勢間關係

以前看二線原鬥照片時會有個疑問,為什麼那些發色照中公魚姿勢都怪怪的,不是頭下腳上斜著,再不就是頭上腳下微微側身,反而沒發色、大家長得一模一樣的典型二線照中魚隻是四平八穩的水平泳姿。「怪姿勢」與「發色」兩者出現高度相關,給我感覺彷彿布袋戲角色出大絕招前要一定要念口訣、擺姿勢才能觸發一般。直到今天看了這篇文章才曉得二線原鬥的怪姿勢與發色關係跟牠們獨特的棲地特徵有關。



發色目的是為求歡。由於棲地為黑水,水色深且低光源,公魚必須想辦法讓自己能從昏暗背景中跳出來,牠們採取的方式就是用前述怪姿勢讓魚鰭反射些許光線或讓光線穿透魚鰭白色部分,使牠們能映入母魚眼中。平常時間則用如同鉛筆魚的橫向帶狀樣貌,讓自己的輪廓消彌於黑水,隱身在其他魚眼中,無論敵我。



有興趣的可以看https://www.parosphromenus-project.org/attachments/article/192/AMAZONAS%20Licorice%20Gouramis.pdf ,上述連結為Amazonas雜誌 2012 9/10月號介紹二線原鬥的部分,檔案來自parosphromenus-project,我想應該是他們跟雜誌社講好的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Peak Design Slide Summit Edtion 海軍藍快拆背帶


我一直很喜歡peak design的產品。那是一間小型公司,最早全公司只有七人,但把攝影配件做到讓人驚訝的高度,在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圈擁有很不錯的評價。Peak design產品受歡迎的原因無他,就是實用、好用,造成其設計與創意不斷被坊間「致敬」(仿冒山寨,例如一堆白牌快夾)。另外被用戶稱讚的是該公司出保毫不手軟的售後,膠條老化?顏色褪色?不用透過代理商,拍張照片、填張單子,他們直接跨國郵寄到府,簡單快速不囉唆。出保本來就該這樣。

攝影背帶是PD出產的頭幾項商品,也是我入手PD的第一項。快速且方便的調整方式讓使用者能隨時因應動作調整背帶長短,行走時貼身,拍攝時拉長,斜背時放長,單肩時縮短。與相機連結的底座本身就是快拆版,Anchor讓背帶不只能使用在相機上,還可用在任何有扣環的攜行袋上,例如側背包。Slide的文案中並未強調一般攝影背帶的「減壓」功能,但由於能快速調整貼身,減少晃動、甩動的結果就是背負起來非常舒適。



圖中藍色背帶是PD後來出的特別版。被加州Mount Tallac所啟發,著名的太浩湖就位於該區,也是我排在蜜月行程,但因為被小偷砸破車窗而未能成行的景點(論治安,能跟台灣比的國家真的沒幾個),PD說這版本代表其公司的加州風格與對戶外的熱愛。



這款特別版剛出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然而,由於已先入手黑色的一般款,只好忍下來。直到六年後的現在,意外看到有人用不到半價出清二手,狀況又不錯,馬上聯絡帶回家。雖然鞣製皮革上有些黑斑,但瑕不掩瑜,會反光的海軍藍背帶真的太合我胃口。Summit edition據說是限量的,查網路現在販售的是「午夜藍」,顏色看起來與海軍藍版不同,在兩端也沒有上圖的標記。海軍藍版採用防滑膠條設計,據說有老化變黏的機會,有人寫信給原廠反映後PD出保更換。

記得以前有朋友想送人攝影用具但不知道挑什麼,寫訊息來問我,我推薦她可以考慮PD的產品(當時還推了沃坦包,如果對方是外型、質感至上者),不用破費太多,但很有機會送到心坎裡。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回顧飼養紅戰狗四年多的經歷



圖中的紅戰狗公魚是2017年10月購自五九精品水族的F1,游來時一組五隻,體型皆未滿三公分,養在只有陶甕的裸缸成長到四公分打死亡兩隻,趕忙改成一隻一缸飼養,最後帶大的全是公魚。

2019年1月,幫公魚們向劉大討了一隻野生成年老婆回來。新設一缸當洞房,結果餵得多又忽略換水,加上過濾不足,開始長達半年不斷復發的胡椒。等到魚隻真調養好,已是2020的事。

2020歷經口孵、吞卵、口孵、吞卵、口孵、吞卵的無限輪迴,直到2021換了一隻公魚才成功繁殖(吞一次、成功一次、再吞一次)。也不知是2019年的治療影響,還是年紀漸大(母魚來時就是成體,又是野生,也不知在外多久),隨著體型被公魚超越後,一開始把公魚追打得到處跑的母魚漸趨弱勢,拍照的閃燈光下也可以看出母魚眼睛略微泛白,常被公魚打破尾鰭、打掉鱗片,需要及時介入隔離。雖然再見面時母魚面對公魚求歡仍會搖頭擺尾,欲拒還迎,但可能已經到了要把握剩餘時間的階段。近期會增加維他命頻率,看看能否改善母魚眼睛泛白。


鰭條被打斷後,重長出來的地方會看到一個小凸瘤,如上圖公魚尾鰭。這對公母魚初見面時,公魚還小,常被野生母魚嚇得躲在過濾器後面,尾鰭鰭條留下的節點大多來自那時。這半年,風水輪流轉,換母魚尾鰭鰭條多了一堆凸瘤。

快四公分的模樣

養戰狗亞成很容易出現對性別比例的患得患失。早期看起來都沒顏色,擔心通通都是公魚,隨著體型漸長,魚隻一隻隻顯現顏色後又開始憂心會不會沒有母魚。當時留了12隻下來,也許在確認性別湊對前應該留20隻 XD

最後,拿自己飼養他們這幾年的經驗對照網路上的資訊、由前人累積的印象:

1.很怕熱?不見得。我從2020起就養在沒有水冷的環境,只有風扇降溫,28度過夏沒有問題。

2.很挑水質?其實還好,無論野生母魚或F1公魚或現在的F2,我台北水除氯直接下,沒有調整。

3.很會跳?真的很會跳,而且從三公分起即可輕鬆跳躍五公分高度。「有意識地尋找縫隙」並非鄉野傳說。

4.很會打?真的很會打,且是往死裡打,從四公分開始就處於一個下午沒留意會打掛的程度。亞成混養要有足夠的空間以及高密度植物躲藏,即使如此,仍要不斷挑出發育較慢的個體到別缸飼養。

5.至少一尺半才足以讓他們長到足夠大小?在單缸飼養的情況下,我用12L水量養大的公魚跟40L養大的公魚其實差不多。


-----
2022.3.15更新,
吃個晚餐回來,公魚的頭上多了兩快明顯傷痕,此時公母魚是隔開的。我本來以為是公魚磨到缸中的火山岩,但其他玩家表示這應該是跳缸撞倒的傷痕。






頓時有種講八點檔家庭劇台詞的衝動:

我給你吃好的、住好的,就想讓你開心,就怕你生病,結果你怎麼回報我的?跳缸嗎!撞石頭嗎!到底有沒有良心啊!(淚崩)


兩天後更新,傷口未感染,對比兩天前的模樣可以看出已有癒合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