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以往看到魚隻身上有白色顆粒較大的會認為是白點病(Ichthyophthirius,舊文請見這篇),較小、像是粉狀的會認為是胡椒病(Velvet Disease),一堆白色連接像是菜花疣狀物的是病毒性淋巴囊腫(舊文請見這篇第四部分)。白點病可以用FMC(福馬林、孔雀綠、甲基藍混合液),胡椒病用銅藥(舊文請見這篇、這篇),病毒性淋巴囊腫隔離一個月並餵食好一點就會自然痊癒。然而,出現在魚隻體表白色顆粒狀的病徵並不只上述三種,最近用了兩條的玻璃血心、一條白金濺水魚、一缸十隻養半年的珍珠燈以及一對養了一年多的夢幻小丑燈的死亡才讓我認識到另一款白色顆粒狀疾病--卵甲藻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中卵甲藻的玻璃血心母魚,當時還有迴避反應能力,僅一天後即死亡 |
一般較常見的金粉胡椒病,大小與卵甲藻差異明顯。 |
一些水族愛好者也許覺得卵甲藻的屬名Piscinoodinium(舊屬名為Oodinium)似曾相識,這是因為常見的胡椒病病原(即絲絨病 )就是同屬別,寄生在淡水魚的一般以Piscinoodinium pillularis及Piscinoodinium limneticum最為常見(Morrison,1968:1)(古早文章,PDF檔請見這裡),卵甲藻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反而鮮少被提到,事實上以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為關鍵字搜尋找到的都是簡體中文網頁,這讓我頗為不解。卵甲藻屬於淡水的浮游藻類,但在水產動物疾病中多被放在原生動物的鞭毛蟲類(任思宇,2014),對岸的魚病書籍常置於「真菌」篇章(黃琪琰,1995;王川慶,陳陸,常洪濤,楊霞,2009;占家智、羊茜,2013)。
Piscinoodinium屬別中不同品種體型差異極巨。卵甲藻體積為102~155*83~130µm(微米。一公分等於一萬微米)寬大於長,比常見的胡椒病粉粒要大得多,與白點的體積(350~800*300~500µm)較為相似,但又略小於白點。由於大小屬於肉眼清晰可見的白色點狀,故容易被誤判為白點蟲,然而卵甲藻白點間會有紅色充血班點,尾部特別明顯(黃琪琰,1995:153),此白點所無。我另外觀察到的是卵甲藻長得嚴重時白色點狀會彼此連結叢生,屆時呈現的就不是單點,而傾向不規則塊狀,如同〈觀賞魚疾病看圖防治〉第二幅打粉範例圖(占家智、羊茜,2013:123-124)。顏色上,一般胡椒病呈現金色、棕色的粉粒(可見威基圖片),在透明的鰭上較容易觀察;卵甲藻顏色類似白點病,偏白而非金或棕。
網路圖片,引自這裡。與上述〈觀賞魚疾病看圖防治〉的範例圖相同,卵甲藻嚴重時會連接成不規則塊。 |
國內水族愛好者間不太會提到卵甲藻。根據王梧桐大大的說法,卵甲藻其實在水產養殖中很常見,又以鯉科特別容易感染,但它在飼養觀賞魚的缸子中出現的頻率就低很多。這可能是該病鮮少被水族愛好者提到的原因。
網路圖片,引用網址請見這裡。成熟卵甲藻個體中間縱向凹陷清楚可見。 |
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呈圓形,中間有星月形狀。網路圖片,引用自這裡 |
網路圖片,引自這裡。可見卵甲藻腎臟形狀及於魚體分布模樣。 |
位於臍部的卵甲藻,隱約可見中間縱向凹陷。兩光實驗室拍攝 |
夢幻小丑燈檢體,可以看出大小與一般金粉胡椒病的SIZE差異明顯。下面照片為取下紅圈病灶後顯微拍攝by兩光實驗室。 |
縱向凹陷。兩光實驗室拍攝 |
高倍下,囊泡內有很多小泡泡(孢子?) 囊泡膜有毛邊。兩光實驗室拍攝 |
不同種類魚隻感染卵甲藻的機率及擴散速度不同。在加拉辛、鯉科上的卵甲藻增生速度極快,魚隻能撐的速度遠較胡椒病、白點病要來得短,我的夢幻小丑燈在發病初期就被觀察到,當時身上病灶尚在十處以內,但距離魚隻死亡時間僅不過三天;玻璃血心被發現中標時較為嚴重,不過發現時仍能保持閃避等反應,僅一天後即死亡。原鬥與將魚對於卵甲藻具有較高抗性,在夢幻小丑三天後卵甲藻大量增生的同時,同缸的原鬥與將魚身上僅個位數白點,食慾仍佳,僅一隻有略微夾尾跡象。
具有較高抗性的將魚,左側胸鰭上白色點狀亦為卵甲藻 |
將pH提高至8,一週後痊癒的將魚 |
卵甲藻的治療十分簡單,將水質調整至pH8左右即可殺滅卵甲藻。在我前期誤判卵甲藻為白點病時曾經嘗試過千分之三的鹽浴以及多天的白點藥物FMC治療及升溫至30度,以上幾乎看不出效果。對岸魚病書籍特別提到治療卵甲藻不可投入硫酸銅等銅藥,否則病魚會大量死亡(黃琪琰,1995:153;王川慶等,2009:157),這是因為銅藥會增加酸度,降低pH後卵甲藻將萌發得更盛(請見google圖書這篇114頁)。王川慶等(2009:156)提到採用百分之二至三的短暫鹽浴仍可殺滅卵甲藻。
魚病書籍建議的pH調升多透過生石灰來達成,但手邊並沒有這項藥劑,我改採水族商品中的pH調升劑,花了一天的時間將缸中水從pH6.8調升至8.1(五月中旬去鹿港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上課時,講師黃之暘老師在講授「觀賞魚包裝與寄送」課程時提到若pH差1,以三個小時換一半的水量來對水是較為安全的方法)。小蘇打NaHCO3也具有提升pH的作用,但影響KH頗甚,另外也可以使用氫氧化鈉NaOH提升pH值,對KH較無影響。
要強調的是,卵甲藻出現在水族上的比例沒有那麼高,一般看到大顆的白色點狀物仍以白點病機率為多,我水族飼養至今剛好十年,目前也就遇這次(但損失很慘重)。然而,如果遇到發病快而致命速,投一般甲基藍等白點藥物沒有效果的白點時,就要仔細觀察該白點的分布是否分呈塊狀、白點間是否有血色,若有察覺到上述現象就要考慮一下卵甲藻的可能性。本文提到的卵甲藻專指淡水,海水的澱粉卵甲藻不屬於本文欲論述之範圍。
ref(次排縮格縮不了 囧):
王川慶,陳陸,常洪濤,楊霞,2009,《獸醫全攻略 觀賞魚疾病》,北京:中國農業初版社。
黃琪琰,1995,《水產動物疾病學》,台北:水產初版社。
占家智、羊茜,2013,《觀賞魚疾病看圖防治》,北京:化學工業初版社。
任思宇,2014,〈一例嗜酸性卵甲藻病的診治〉,《科學養魚》,30(10):66。 =>在線閱讀pdf請見: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662627766
Morrison, Norman Donald. 1968. Oodiniosis in the Gulf of California: 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treatmen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DF檔請見:http://arizona.openrepository.com/arizona/bitstream/10150/347648/1/AZU_TD_BOX174_E9791_1968_45.pdf
--------------------------------
本篇要感謝不願具名的兩光實驗所朋友幫忙剖魚,以及王梧桐大大幫忙鑑定。
有關卵甲藻的防制,對岸的文章不少,可見這個網頁下方相關文章連結的「相似文件」:http://kns55.zh.eastview.com/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YZF200521045&dbcode=CJFD&dbname=CJFD2005
您好 我的南美娃娃也有可能是地到卵甲藻疾病
回覆刪除我家沒有顯微鏡這樣的儀器所以這是純粹判斷的方式~
至於為什麼 起初我像您一樣誤以為白點的時候
當初治療用 "普多寧" (成分:孔雀綠 0.085%w/w、甲醛:0.07%w/w、硫酸銅0.015%w/w)
照說明書上只是可以治療白點或者絲絨(胡椒病)
不料治療到三天有痊癒的跡象 後來依照藥物指示要我還要預防性療程 所以有持續治療
結果不到2天魚鰭開始發病白點 但是跟原先的白點不太像...
從魚鰭看到一點一點後 形狀也不規則 我依然用白點病的要去治療...
結果一天比一天嚴重 不規則的白色點點亂長到全身...一籌莫展...
後來來看到您這邊的貼文後才想到可能是我水質過酸 加上南美娃娃對水質非常敏感 以致發病
有幾點想問問您:
1.河豚(淡水)也會得到卵甲藻的疾病嗎?(有稍微查過資料通常發病的都是草魚類...)
2.因為我去水館買的時候發現沒有賣增鹼性的調節劑家附近也沒建材行也不能買鹼性較強的生石灰,所以我是買珊瑚砂石慢慢投入 再用水質檢測劑去看有沒有8.0PH值,這樣可以嗎?(目前檢測值已經達到8.0了,不過我發現我太快投入的關係可能震盪有點強...有點對不起他們了)
3.我的南美娃娃發病已經快1個禮拜了 這幾天太忙延誤治療且持續觀察是否真的為該疾病,這樣還來得及嗎?
4.我有拍下來(他們目前還很有活力的亂由,模糊見諒)...參考以下網址連結幫我確認一下: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zYvA3kZB2K3Nmw1QnFkQW85d2s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zYvA3kZB2K3R0FDTGhndFptLTA
如有看到留言再麻煩您幫我確認說明囉(我非常確定這不是白點病...)~謝謝您
1.那是因為討論卵甲藻的資訊多來自養殖魚類(食用魚),但實際上燈魚也會中標,淡水河豚我就比較沒那麼熟。2.小蘇打也可以,同時拉高pH與硬度。若目前已達pH8,應該不用再下了。3.卵甲藻若對症治藥,好的速度非常快。4.我覺得看起來不像白點,因為白點有的大有的小,分布方式也不像,但也不是胡椒,確實比較有可能為卵甲藻。
回覆刪除如果一周前看到这个,或许我刚刚死的鱼就有救了。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一直误判以为是细菌感染因为看着也不是很像白点
回覆刪除同樣是白色、不規則狀東西很多,像最近我烏龜的鐘形蟲因為器具共用而傳染到魚隻,在魚鰭、體表出現的也是類似的東西,但大小、型態、分布範圍可以看出有些不同。所以真的要準備一台顯微鏡會比較適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