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D屬將魚(Diapteron)概述

(一)D屬將魚的分類、分佈


Aphyosemion abacinum (ABA)
see original website:http://www.aka.org/wak/Ref_Library/Aphyosemion/A.abacinum.htm

    雖然他們被稱為D屬將魚,但是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是生物上的一個「屬」(genus),這個部分仍有爭議。一說D屬將魚常被歸類在一般俗稱的A屬(Aphyosemion)中,所謂D屬只是A屬底下的有效「亞屬」(valid subgenera of Aphyosemion),可參見http://tgenade.freeshell.org/myfish/aphyinfo.pdf,該篇作者提到H. Korzen於2000的私人信件中表示的。此外G.C.K.A將魚論壇的文章也是以亞屬稱之。事實上,跟D屬將魚很有淵源的J. H. Huber,在1977年 Huber & Seegerss共同發表的文章就是以Diapteron, subgenus of Aphyosemion為標題。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Diapteron是一個獨立的屬,台灣魚類資料庫是這麼認為,中文名為「雙鰭假鱂屬」;另外是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的Animal Diversity Web認為Diapteron是獨立一個屬;世界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的網頁也是將之視作獨立的屬;Fishbase一開始搜尋出來的網頁似乎將diaperon當作一個屬,可是點進去之後的名字似乎還是把這五種魚冠上Aphyosemion的屬名;此外,ITIS Report(我其實不知道這個是什麼)的網頁還是只有Aphyosemion而非Diapteron。不過The Taxonomicon則不這麼認為,它支持Diatperon是獨立一個屬的說法。國內在十多年前出版的「觀賞魚大百科--將魚特輯」在53頁處奇獸顏老師當Diapteron是獨立屬別,71頁的編輯部以「對翅屬」稱呼之。

所以......生物的分類學有沒有這麼眾說紛紜啊!無論Diapteron究竟是不是一個屬別,這一篇為了我書寫的方便以及國內將魚的慣例,我還是以水族上一般慣稱「D屬」這個名詞來指涉他們。

Aphyosemion cyanostictum (CYA),D屬將魚中十分受到歡迎的種類。
see original website:http://aquaworld.netfirms.com/Cyprinodontidae/Aphyosemion/Aphyosemion_cyanostictum.htm

    威基百科(德文網頁)也提到D屬將魚因為在分類上有爭議,所以有被規類在A屬下的情形。同時提到D屬將魚跟一般典型的A屬將魚在體型大小上有明顯的差異,D屬將魚多半不超過4CM,事實上按照AKA的資料,五款D屬將魚最大者不過3.5CM,小的品種甚至僅2CM,A屬將魚若以典型的黃金火焰為例,一般都在5、6公分。另一個明顯的不同在於D屬將魚的背鰭與臀鰭為在同一條垂直線上而且對襯(我對於這部分的翻譯不是很有把握),以前國寶的台灣卵生將魚網文章也是這麼描述(現在台灣卵生將魚網似乎已經不在,反而是當初網路上的轉錄文中才找得到)。中國大陸那邊論壇的分法則說D屬是「藍點」,而不像一般A屬是紅點,D屬身上也缺乏A屬的條紋,前面提到國內出版的觀賞魚大百科也強調D屬沒有A屬的紅點。

Aphyosemion fulgens (FUL),也是流通較廣的品種
see original website:http://www.aka.org/wak/Ref_Library/Aphyosemion/A.fulgens.htm
     D屬將魚現在總共有五種:Diapteron abacinum (Huber, 1976)、Diapteron cyanosticum (Lambert & Géry, 1968)、Diapteron fulgens (Radda, 1975)、Diapteron georgiae (Lambert & Géry, 1968)、Diapteron seegersi (Huber, 1980),其中Diapteron seegersi 在分類上仍有疑問。有網頁指出自從Huber J. H.於1978年在剛果採集到Diapteron seegersi之後就再也沒有人在那個地方發現這條魚,反而一直要到加彭才發現一隻長得很像D屬下的一種稱為abacinum的魚,但這隻在加彭發現的魚又有abacinum所沒有的橘色尾巴,所以有人認為這其實就是seegersi,不過另外也有人認為那只不過是abacinum的不同表現型罷了。AKA論壇對seegersi的歷史也有一些不同的交代,請見:http://www.aka.org/wak/Ref_Library/Aphyosemion/A.seegersi.htm


D屬中最早發現的Aphyosemion georgiae (GEO),與CYA一同被發現於1968年。它Aphyosemion fulgens與是D屬中較大的品種。see original webiste:http://www.aka.org/wak/Ref_Library/Aphyosemion/A.georgiae.htm

    D屬將魚主要生存於加彭東北的Ivindo流域以及毗鄰的剛果北部,海拔約300到500公尺,詳細的地理描述請見http://www.diapteron.es/index.html(西班牙文)。該地區溫度年均溫為攝氏26度,濕度80%,十月到隔年五月為雨季,雨量為1700到2600豪米。由於地處熱帶,即便冬天溫度亦在20度以上,夏季更熱為29度,但即便如此,這些D屬將魚生存的水域之水溫按照TFH雜誌所說「僅攝氏20度」,這也成為在飼養D屬將魚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低溫。
檢視較大的地圖
最晚被發現的Aphyosemion seegersi (SEE)
see original website:http://images.killi.net/s/SEE/

(二)D屬將魚的飼養

    按照我這幾天查到的玩家飼養經驗,要養D屬將魚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低溫、低溫,和低溫。基本上,D屬將魚是屬於飼養者若無法提供低溫就玩不起來的魚種。按THF雜誌介紹D屬的該集作者指出,他原先將屬將魚養在攝氏23.3(華氏74)度的環境,發現魚隻活力不佳,且收到的卵量不多,但是當降溫到攝氏20度,也就是他們原生環境的水溫後,狀況就有改善。目前攝氏18.3~20.5度(華氏65~69度)是比較被建議的溫度。另一位玩家在飼養D屬的CYA時也有相同的經驗,在溫度高時幾乎收不到卵,而溫度一低後就發現對魚像是沒有明天一樣地瘋狂嘿修。另一位玩家則表示他在超過攝氏22.2度(華氏72度)下從來沒有收到過任何的卵,他是飼養在在攝氏18~22度間。

    另一個飼養D屬將魚的問題在於卵的發育上。D屬將魚的卵要花上兩到三週才會孵化,而在孵化期除了水溫的問題外,前述玩家表示若水的TDS超過60ppm將會導致白卵,而若換水時新水與舊水有差異,即便只是5%~10%的換水量也會導致仔魚死亡,卵也是如此,所以必須使用舊水。更大的問題在魚卵的運送,這也是造成我不太敢跟國外買卵的原因,國外的論壇有這些討論,文中是新加坡的玩家要跟歐洲玩家購買,但郵寄的時間可能會超過卵的發育,加上運送過程中的溫度變異,都造成其他的玩家十分不建議該新加坡玩家用郵寄的。我自己的想法是,由歐洲運送到台灣的下場應該也不會好到哪裡。我跟一位國內的將魚大前輩請教他以往對購買D屬卵的經驗,他也表示「寄的方式到達台灣時間太久,失敗率很高。」此外就算郵寄到台灣,「卵不是發霉是化掉,一碰就破了,雖然小魚已經成形」。這種卵即使發育也不會孵化的情況在國外亦曾發生,連結的六樓表示即便卵已經發眼了,但是還是有問題。我自己在想這是不是可以用THF介紹R屬那集的小方法,透過水壓來迫使某些R屬的卵孵化的方式使用在D屬將魚?

    D屬將魚屬於多年生將魚,成長速度頗慢,發育到性成熟將花上九個月到一年,所以若是由卵開始飼養,必須有好一段等待期,即便從卵到發色也要花上四個半月。性別比率也將是個問題,易於偏向公魚多於母魚,同時母魚也非多產卵量的將魚(Breeding  Diapteron can  be  troublesom.  The  sex  ratio tends to  more  males  and very few females;  and the fish mature late  and  grow  slowly. On top of this females are not very productive)。事實上,在繁殖很多將魚上都會有公母性別比率不均的問題,藍帶彩虹將XIP是國內在這部分惡名昭彰的魚種。〈觀賞魚大百科將魚特輯〉也提到「在水族箱的條件之下產卵時,通常所有的幼魚都是同一性別或者某種性別佔大多數。當然,在野外不會發生這種事情。」這個說法被後隱含著相信環境會影響性別比率,而人工水族箱的環境通常往某個特定的方向偏,導致性別也都往那個方向。而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將魚的性別,這可能必須要更進一步從在「哪一個時間」將魚的性別被決定去分析。不過一般認為溫度、pH值都會影響公母比率,此外包含硬度、一天中的產卵時間,甚至親魚的年紀都會影響。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看G.C.K.A的這些文章

    在食物方面,仔魚期間必須使用微蟲的作為開口飼料,隨著魚隻長大可以更換為無節。

    最後,即便有些玩家的經驗認為光不太影響D屬將魚,不過一般還是建議D屬的魚缸不要使用太強的光,如此比較符合其原生環境。

    歸納以上,飼養D屬將魚必須要提供「低溫」的環境,同時在「換水」上必須要小心,特別是在卵與仔魚上,提供「適合的食物」,保持「較暗的光源」,在這些條件下或許可以降低D屬將魚的飼養難度,進而達成繁殖的目的。雖然嚴格來說,D屬將魚並不是入門款,在飼養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再回頭看一看文章前面的圖片,我想這麼漂亮的魚種是值得去挑戰的。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收魚收到手軟

這是將魚玩家間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不過很汗顏地,我自己沒有這個本事,除了多年生的AUS、BIT總計大概收了百顆卵外,很會生的一年生將魚我收到的卵反而很少,常常都只能維持在保種的階段,因為自己很懶得做找卵挑卵的工作,每次只要有找到一顆卵,然後就保存起來了,要下水的依據也差不多,只要看到一顆卵已經發眼到有金邊,就全部下了。所以也無從知道究竟是卵生得少,還是我存放的不好導致卵發霉壞死,抑或是因為掌握發眼的時間不佳,導致卵發育過頭孵化在土中而死。總之,我的一年生將魚始終無法像HITE的RAC一樣量產。

這次也沒有特別的預期,就只是單純把土下水,這堆土之前已經下水過一次,孵化了九隻,至於是什麼品種,很汗顏地說,因為我把標籤給弄混了,所以也不清楚他們究竟是PCR七彩珍珠將,還是FUM輻射珍珠將,所幸土沒有混在一起,所以長大以後就知道分曉。上次孵化的隻數並不多,所以這次也沒有什麼特別期待,尤其是第二次下水,該孵化的應該都已經在第一批孵化了才對。

結果......給我蹦出來至少五十隻!在我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給我來這套是怎樣!另一方面,由此可見我對魚卵的發預期掌握得有多差,由這個角度來看,第一次的下水就明顯時機下得太早了。


看起來雖不驚人,但這50CC的水中實有17隻仔魚

圖裡面有十七隻將魚仔魚,這只是全部的一小部分,因為我以前的仔魚都很少,所以吸出來也不會花時間。這次吸到第十七隻,回頭一看大碗裡面還有密密麻麻的一群,心裡一懶就停手了,看來其他的應該就採用放到較大的空缸,然後再從碗中慢慢滴流到水漫到空缸,接著就等仔魚自己游出來吧。


黑漆漆的水中有著至少五十隻仔魚,不知道第三次下水還會出來幾隻

值得一提的是,大概是掌握的時間不錯,所以這次幾乎沒有看到趴魚(belle-slider)。

魚隻孵化的少,自己愁得很;仔魚一次來太多,也是讓人發愁啊。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xip成長中、霓虹光點消瘦中、Simpsonichthys sp. "Urucuia"增肥中

有好一陣子沒有拍自己的草缸,原因當然是因為現在的狀況還悽慘得不能見人,該長藻的有藻,可見之前惡魔小猴還是有在工作,一移除馬上看得見差異。大楷還在尋覓中,看來最近要找到兩百元的大楷又要有現貨似乎有點難度。

只敢附上遠觀的圖  囧

索性就拍拍魚吧!

(一)xip
我在五月中旬有發過一篇xip仔(Rivulus xiphidius,簡稱xip,中文名為藍帶彩虹將,多年生的夢幻魚種)的照片,四個月過去了,結果還是沒有長大多少,仍是一臉仔魚樣,前期可能是因為養在杯子裡面空間受限,放到大的隔離盒中成長速度的確有加快,但是四個月竟然還沒有到兩公分,這個時間換做AUS都已經大到可以吃TB了。另一方面xip進食速度奇慢,食量也很小,幾乎不曾看過他有像其他將魚那樣吃到肚子突出來的模樣,而且完全不理會人工飼料。


五月中旬剛孵化的xip

xip常常呈現一種駝背的狀態,不知道為何,但是搜尋網路上的xip圖片就常常可以發現這種情形。這種駝背並非真的駝背,而是xip在沒有怎麼游動時的樣貌,當在游動、覓食時,腰桿兒就會打直了。

目前我還看不出來這隻xip是公是母,他生長在不流通、掛在冷水機草缸的隔離盒中,某水館老版說得好,算是一種「隔水降溫」吧。由於水不流通加上草缸的光以及常有殘餌,所以隔離盒中呈現綠水的狀況,因此拍出來會有濛濛的感覺。


現在的xip,這是進食後一兩小時的樣子
(二)霓虹光點

之前已經發過一些霓虹光點照,只是這次拍的不是在隔離杯中,所以比較清晰,但是因為放到草缸中他的覓食能力還是無法跟紅蓮燈這種餓死鬼競爭,所以可以看得出來是蠻消瘦的。

霓虹光點燈,後面就是xip的綠水隔離盒
(三)Simpsonichthys sp. "Urucuia"

八月底有發過一篇剛進不久的Simpsonichthys sp. "Urucuia",可見這裡。飼養了一個月,發現這一款將魚算是十分好養,會互相追逐甚至打傷,但情形不嚴重。耐熱部分,一直到這禮拜之前其實台北都算熱,不過在風扇降溫維持27度下他們狀況良好。


八月的模樣

跟八月時的照片相比,他們現在體積又大了點,同時公魚背部的「珍珠」也逐漸顯現。不過尚未觀察到有鑽土的行為,稍微失望。

現在的模樣,剛吃完紅蟲後拍攝
天氣漸漸冷了下來,又是玩將魚的好時機!(有計畫要在aquabid跟賣家Emagic進燕子將DOL的卵,或跟另一位賣家進D屬將魚卵,有興趣一起買省運費的朋友可以跟我聯絡。)

附上一個D屬將魚大概長怎樣的圖:

圖中為Diapteron georgiae GWW 86/2
see original picture here:http://cynohra.banzhu.net/article/cynohra-1-1489452.html

D屬國內稱為「對翅將屬」,是較小型的將魚,多年生,目前包含5個生物種和一堆的地域型。我沒有飼養過的經驗,不過國內前輩告知是很怕熱的魚種,我可能會比照xip的溫度辦理。至於燕子將DOL在我三月的「將魚慾望清單」中就有介紹了。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一年生將魚的水孵法(water incumbation)

這一篇文章最先是我發在大陸的2882將魚論壇,主要是看了他們對S. Hellner的訪談後,內容陳述他很少有趴魚的情形,並表示他多採取水中孵化法(water incumbation),讓我對水孵法有了些興趣。國外的確有些網頁討論過水孵法,但是比較缺乏step by step的教學,所以我還是選擇了一篇1992年AKA論壇的文章作為參考。

由於我之前曾經發了一篇有關「趴魚」的文章,內容提及淺水孵化可能可以降低趴魚的機率,不過後來自己的經驗以及這一篇文章都讓我覺得並不一定非要淺水不可。

------------以下為我發在2882的文章

先要感謝對岸2882將魚論壇壇主bety大大編輯的鱂魚志第三期。該期內容有一篇對S Hellner的訪談,提到兩位研究者都是使用水孵法,同時沒有遇到過趴魚(bellyslider)的問題。讓我對於水孵法產生了興趣。不過對於Hellner說的用pH8的水來養鱂魚,我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

有關於水敷法最為詳盡的一篇應該是AKA論壇的文章,請有興趣的版友自行google搜尋這一篇:
Water incubation of South American annual fish eg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Killifish Association. 35(5) 137-145 (2002). 

擇述該篇重點如下:

(一)動機
既然在鱂魚的原生環境,下不下雨並不是固定的,而卵發眼的時機並不一定能跟雨季配合,但是原生環境的鱂魚仍然可以順利孵化而不會因擺太久或太早下雨而導致趴魚,顯見下水時機並不一定是影響趴魚的主因。那麼為什麼會在人工的環境有趴魚呢?該篇作者認為人工環境跟自然環境的差異主要是來自於我們透過人工方式將泥炭土與卵取出並予以乾燥這段時期,所以興起了他不要經過乾燥期,而直接採取「水孵法」的念頭。

(二)水孵法企圖
1.不用常把乾燥期的卵拿出來翻閱檢查,而直接在水中檢查--方便
2.降低趴魚的機率--主要目標。

(三)水孵流程
1.先把卵全數從土中挑出,單純將卵(已不含土,就是單卵而已)丟到塑膠容器中加水。
2.等待數個月的時間,直到卵完全發眼有金圈。溫度大約22~27度。期間約一周觀察一兩次,要挑掉死掉發黴的卵,偶爾要換水。
3.等到卵完全發育,發眼有金圈後,將泥炭土泡水後萃取液體,將卵丟到這個液體裏面,然後裝在瓶子中蓋子鬆開丟到深水壓中促使孵化。
4.三四小時候將瓶子拿離開深水壓,等待孵化的魚只開始可以游泳。

(四)幾個重點在
1.挑卵--以方便水孵期的觀察,與乾燥期孵化法相較,水孵法可以直接觀察卵的狀況。
2.等發眼要真的孵化時,仍然需要添加泥炭土的萃取液體
3.深水壓力來促成孵化
----------------------------------------------
看完那篇文章,我的疑問在於:

1.為什麼要把卵挑出?直接把原來產卵的土連同卵一起泡在水裏面不是更簡單?何必要挑出卵後純卵擺放,最後再多一道功夫加入泥炭萃取液?還是這道功夫主要是為了方便觀察卵有無發眼,其實省去這道功夫也行?

2.按照作者說的,在純卵擺放的時候(添加萃取液與深水壓之前)大部分卵是不會孵化的,若孵化的就變成趴魚。然後丟到深水壓中促使孵化。那究竟是深水壓促使孵化還是純卵擺放促使孵化?

3.該篇作者最後的資料並不是頂漂亮的。最後的孵化率約在六成,而且並非能免除趴魚的問題。 

我的想法是,不知道若一開始單純就把泥炭土含卵泡著水一直擺放在瓶子中,從頭到尾都不要挑出卵,這樣可不可以,這樣不是簡單又方便?

然後等到覺得有發眼了(透過搖晃加水的泥炭土與卵,按照作者所說卵會沈在最下頭,所以我這樣做一樣可以在玻璃瓶子裏面觀察發眼狀況)再直接丟深水促使一齊孵化。如此不是就可以免除挑卵、重新添加萃取液這些麻煩的工作?

有關於「深水壓力」這段倒是挺有趣的,透過深水的壓力來促使卵發育。跟HITE討論的結果,他認為很合理,因為深水壓力代表水夠多,在自然環境的鱂魚要確保水夠多才會開始真的孵化,否則若只是幾釐米的水就孵化,可能隔天在南美或非洲的太陽就又把水給曬乾了,自然仔魚也就旱死了。但是這個動作跟會不會趴魚間似乎沒有關係。

該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有提到曾經使用高溫、增加含碳量等方式來促使卵快速孵化,但結果孵化的就通通都是趴魚,這跟2882論壇版友高溫催化卵的那個經驗是相同的。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會變色的巴西珍珠將Simpsonichthys boitonei

Simpsonichthys boitonei(BOI)一直是我想要入手的將魚之一,不過在網路上查詢的時候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BOI會有一種偏紅,一種偏藍的顏色?是地方型嗎?還是其他的原因?

這隻是我認為偏紅的
original website:http://grandkillis.blogspot.com/2008/05/simpsonichthys-boitonei-male.html
這隻則偏藍
see original website here:http://www.killiclubdefrance.org/spip.php?page=photos_index&genre=Simpsonichthys

對於養將魚的玩家而言,看到這種同種淡顏色不同的將魚,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會是:「是地方型嗎?」但是去auuabid(國外將魚卵販售平台)、kill.net(請見這邊,裡面的圖片也有明顯顏色差異)都沒有標明地方型,國寶在aquazoo雜誌珍珠將那集以及他的部落格俱未提到地方型或這種顏色差異,附帶一提,國寶圖片中BOI則是明顯偏藍的那種。

既然不是地方型,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BOI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差異?是兩隻不同的BOI天生上就有顏色的不同;抑或是同一隻BOI在不同時間、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是後者,這種顏色的變幻是單純被動的因應環境(例如方便隱藏?適應好或不好?隨水色深淺?)或是可以主動的控制顏色的變幻?

這個問題在這一篇文章中得到了解答:
SHIBATTA, Oscar A.. Comportamento social do pirá-brasília, Simpsonichthys boitonei Carvalho (Cyprinodontiformes, Rivulidae). Rev. Bras. Zool. [online]. 2006, vol.23, n.2, pp. 375-380. ISSN 0101-8175.

英文摘要:http://www.scielo.br/scielo.php?pid=S0101-81752006000200010&script=sci_abstract,該文有pdf檔提供全文下載,但是是葡萄牙文的,我完全沒輒。pdf檔下載:http://www.scielo.br/pdf/rbzool/v23n2/a10v23n2.pdf

我按照英文摘要簡單翻譯:

BOI的社會行為可以分為兩種:繁殖和爭鬥。繁殖行為即公魚求偶吸引母魚接近並交配,方式是透過震動身體以及變更自己的體色,從紅到變成深藍。公魚將母魚引至繁殖的土壤,他們鑽入土中並完成交配產卵,這個交配儀式會進行數次直到母魚游走。

鬥爭行為多發生於公魚之間,但亦有少數發生在公魚與母魚或母魚對上母魚。他們透過下述方式威嚇對手:將鰭打開、尾鰭會張闔、增加拍胸鰭的動作、打開鰓蓋,以及增加體色中紅色的比例。繼威嚇動作之後會有打鬥或逃跑的行為。逃跑不必然發生在對手有實際攻擊動作或威嚇,反而有時只要對手出現另一方就會逃跑(編按:該不會就像以前看過一篇實驗,透過讓慈鯛打出一個強弱順序a>b>c,結果較弱C直接不敢跟A打,因為他「看過」A曾經打贏B,而C只有跟B打過。文章請見:魚視耽耽,誰是老大http://tw.myblog.yahoo.com/enjoytonylife-betterandbetter/article?mid=839&prev=901&l=f&fid=29。BOI雖然有這種推演的能力,但至少有記憶的能力?)。鬥爭、威嚇行為主要是為了在搶領土。公魚是有領域性的,他們喜歡待在水的下層,以利覓食及交配,這種爭地盤、威嚇統治的行為不只發生在公魚間,同時也發生在母魚間。

該篇作者認為這種精緻的求偶與鬥爭行為對於那些生存在暫時性水塘的動物(編按:BOI屬南美一年生將魚,典型生活在短暫水塘的動物)非常重要的。

按照該篇文章,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BOI兩種不同的體色並非源自於地方型的不同,也不是被動因應水色等環境因素;BOI是可以主動掌握體色變化,公魚在求偶時期偏藍,而在鬥爭的時候會增加紅色的比重。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敬告 小猴飛狐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明小猴飛狐清理藻類的強大能力,請見這篇。不過,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覺得有必要要發這一篇來說明小猴飛狐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也許小猴飛狐的個性凶猛與否各不相同,但是最壞的情況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在此說明。

以下為發生的事實,同時發於PTT的水族版
------------
之前一直有耳聞小猴飛狐具有攻擊性,
但我自己只有親眼看過小猴飛狐在攻擊蝦子,
在飼養一年多的四隻小猴(跳缸一隻,送人一隻)身上並沒有發現過有魚隻被攻擊死亡的情形。但是這個情況有了改變。
                                                                               
我現在其中一個連缸養了一隻小猴飛狐,
這隻小猴飛狐是我出國一個月後於一尺半的缸子存活下來的。
(缸中所有魚隻除小猴、稻田魚一隻、月光鼠一隻外,其餘三十隻鯉科魚全數不見)
我後來在一尺半重新放了四隻月光鼠,
第二天就發現其中一隻月光鼠尾巴被咬掉一半,
同缸中除小猴外只有一隻母的七彩稻田魚,
我仔細看了一下稻田魚的身上,有很多被咬而缺鱗片的地方。
兇手很明顯的就是小猴飛狐(缸子中只有母稻田、四隻月光鼠、一隻小猴),
當下就決定將他單獨養在連缸中。
                                                                               
我的連缸其中一格養了一對五線將,就在小猴飛狐那格的旁邊,
五線將STR公魚有4.5公分,比這隻小猴飛狐6.5公的小猴飛狐小了一點。
                                                                               
今天不知為何,在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五線將的公魚跳到了小猴飛狐的那缸,
在我沒有注意缸子的兩個小時內,小猴飛狐將這隻小他兩公分的五線將給生吞活剝了。
我發現的時候,五線將已經死亡,
最重要的是,全身的鱗片與魚皮都被拔光
本來身上的各種顏色、紅點完全不剩。
                                                                               
我在另外一個較大的草缸中養了一隻更大的飛狐,
同缸中有一堆的小型加拉辛,反而從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
以前養的小猴也未曾有過這種情形,只有跳缸很讓人討厭。
                                                                               
所以,購買小猴飛狐的時候請要瞭解,雖然機率不高
但是有一定的機率會買到個兇殘的小猴。

----------------

我現在強烈懷疑,出國時一尺半缸子中消失的三十隻小型鯉科,
包含一線小丑、鑽石紅蓮、火翅金鑽,
是否不是因為缸子34度以上的高溫而死亡,
其實是被小猴給解決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