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四獸山、九五峰馬蹄線暨Canon 17-55鏡頭測試




大年初四本來只準備踩個象山走春,最後竟把四獸山、九五峰整個馬蹄線給走完了,莫名其妙解鎖2023年計畫:十條山路之一。

初一到岳家,小舅子見我買了新相機R7,表示他閒置多年的相機在防潮箱內發霉,以後也沒機會碰單眼,大方地把Canon 17-55這顆被人稱為「沒有紅圈的L鏡」送給我。今天走春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體驗看看這顆鏡頭跟我11年來用慣的Sigma 17-70究竟有什麼不同。

剛拿到C17-55就意識到這顆鏡頭更大、更重,踩了我以前挑選旅遊鏡的紅線,但也因而成就恆定光圈F2.8。我以往很喜歡S17-70的另個原因是附帶1:2.8小微距功能,旅遊在外拍食物、昆蟲都方便,C17-55的放大倍率只有S17-70的一半不到,但它具備更靜更快的對焦,以及原廠理論上更好的防震,加上有口皆碑的畫質。事實是不存在完美的鏡頭,一切都是交換,例如光圈換重量,所以實際使用才能衡量它的優點是否是我要的,以及是否足以彌補缺點。



回到四獸山。馬蹄線的特色是即使變換三次方向,但任一方向都能看到101,畢竟這ㄇ字型擁抱了半個信義區。山上櫻花已開,不過都屬一片綠意中的出現一株兩株,不像這幾年盛行的一種一大片。四獸山馬蹄線總長五公里多,對於平常不爬山但有運動的人來說屬於會流點汗但又不至於累的程度。也許因為太冷,今日遇上鳥的頻率很低,所以早早從大砲換成17-55。


毛毛蟲照讓我首次體會到這顆的畫質確實不是我的老朋友17-70能比。這張照片光圈全開,快門比安全快門慢了一級,ISO 800,之前用超過十年,我太清楚S17-70的侷限,以往在這陰暗樹蔭下是拍不出毛毛蟲細緻剛毛。雖然C15-55放大倍率不足,但拿來拍毛毛蟲大小物體似已足夠,較佳畫質也保留放大裁切的餘地。

55mm放大裁切一些,跟我印象中的70mm差不多吧

過象山不久,左手會出現一尊約三層樓的觀音像,那是慈聖宮,有開放廁所(解救了我),還有個視野頗佳的水泥平台,往下則可通往豹山,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路線。

過慈聖宮,接拇指山,進入ㄇ字型的第二劃。我覺得拇指山到九五峰才是拍攝101最佳路線,因為橫向移動,能取景101的各角度,後方背景多變,相較下,象山的拍攝角度就略顯單調。行至南港山南峰意外遇見彩虹的一腳,看來該買張樂透?

看到彩虹時蠻怕會飄來雨勢,雖然R7有防滴防塵,但17-55沒有啊!


此時發現17-55另外兩個問題。首先,它的副廠蓮花型遮光罩只要沒轉到最底,廣角焦段就會入鏡或形成暗角,偏偏遮光罩又比較鬆,容易旋轉移動,不知原廠遮光罩是否有相同問題?其次,17-55缺乏鏡頭鎖,容易在走動時垂頭伸出,導致我一路必須用一個「國際通用手勢」按壓變焦環。鏡頭長時間伸長會提高入塵機會,動不動送原廠花一千元清理不太實際。

是哪一個國際通用手勢應該無須多言

抵達九五峰時天際逐漸轉橘,轉至55焦段拍攝我覺得比廣角容易駕馭,暗合「攝影是減法」道理。至於少掉55~70焦段的影響我反而感覺不太出來,就算真講究,稍微放大裁切即可。

這種可帶出大小建築物輪廓的視角讓我有「大家都只是在城市一角團團轉」的出世感,廣角反而做不到,我覺得。


行至虎山時夕陽燒得最美,但也越來越冷,故未久待,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後悔。待至山神廟,於後方一點位手持拍攝了最後兩張餘暉。下山路上遠遠聽到超過三隻的領角鴞叫聲,不過沒帶手電筒,只能隨便喊幾聲跟牠們遙遙呼應。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再次繁殖夢幻小丑燈 Enteromius hulstaerti larva



雖說夢幻小丑燈怕熱,但查網路上的低溫也頂多到17度,所以上波寒流(12/18)前我把成魚從「聚寶盆」(移動式寵物箱)移到連缸的隔離盒。一個禮拜後檢查了一次聚寶盆,未見動靜,我便以為那陣子沒生,沒想到元旦連假再瞄一眼,裡面竟有11隻已出現黑點的仔魚!

12/18那批,胸、尾柄兩黑點。此時快三週大


由於隔離盒水量少,不適合長住,加上上波寒流水溫也沒掉到17度以下,所以今天玩大風吹,先把11隻仔魚移到空缸,再把成魚放回聚寶盆,草、魚都搬風後,準備把隔離盒剩的水拿去沖馬桶,結果……又在底部發現幾隻還完全透明的初生仔魚。雖然此時他們還沒有黑色的的眼睛,亦不具備自由游泳能力,但對光線有反應。這次仔魚缸準備得較完善,應該不會有胡椒來搗亂。


雖然倍率較低,但可看出四週大的夢幻仔魚黑點數量已增為跟成魚相同的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