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看得越清,不見得越明,疑問反而更多--母火焰熊貓



換了相機、借了百微後,雖然拍魚感覺變犀利了,但由於之前都是放裁切或縮圖後的圖片,所以連我自己都沒有仔細看縮圖前的模樣。今天拍了一下又開始發情的火焰熊貓母魚,打了離閃,1/160的快門,F8的光圈,放到電腦上想說看看原圖的樣子會是怎麼樣,結果把自己嚇了一跳,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去想、沒有看見的疑問,也才知道自己對於他們的知識有多匱乏。



我完全不瞭解那些像是燒、曬傷脫皮後留下的皮膚色的孔是什麼?主要也都是分佈在頭部,所以似乎就不是國中生物學的側線之類的,但這些孔究竟有什麼功能呢?

此外,那些廣佈於表面的黑點是色素嗎?這是一隻正開始發情的母魚,身上正開始出現平時沒有的顏色,所以我們肉眼看到的顏色改變其實是這密密麻麻的黑點的顏色改變嗎?

一旦放大就發現平時看起來魚隻圓滾滾的眼睛其實距離圓形還有一段距離啊!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符合Aristotle的「理型」(ideal type)觀點,真正的「圓」從來都不存在於現實,完美的圓只存在於想像中。


背鰭的部分,在背鰭上可以看得出來在那些小黑點的下一層還有如果凍般的紅色?那又是怎麼產生的?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原來火焰熊貓的魚鱗並不是想像中那般的平滑,反而是充滿鋸齒的邊緣。

看完了微觀的角度,還是回到一般巨觀的水族觀點。這對火焰熊貓我之前並沒有額外的加溫,水溫大約維持在19度左右。也就是從天冷開始,他們就再也沒有發情繁殖了。1月10日時,由於發現連缸的隔壁一格開始有魚隻出現胡椒病的症狀,這時才開始加溫,而溫度自然會擴散到火焰熊貓這一缸,從加溫的當天開始(這缸溫度變為26度),火焰熊貓的體色就開始改變,僅僅48小時過後,我就看到公魚跟母魚交配,之後公魚就開始兩週的口孵期。母魚在繁殖後一天顏色開始慢慢褪回平常,但在一週後又開始出現發情的顏色,也就是這張圖片拍攝時的模樣。

所以,要火焰熊貓繁殖似乎很容易,能掌控溫度基本上就可以順利達到目標。不過要把仔魚養大花費的功夫與時間又是另一回事了。

---------------
再來補一張發情模樣的圖


2 則留言:

  1. 鱗片上的顏色應該是這類細胞的關係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875 至於孔洞的話, 不知道是不是像恐龍魚頭部的那些洞一樣? 或許是演化的痕跡構造

    回覆刪除
  2. 太感謝林兄的回應啦!我是想到hite很久前寫的紅蓮燈顏色那篇http://hitefishworld.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27.html,才想到這些大概是類似的東西,獲得林兄的再次確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