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Hypsolebias igneus三角珍珠將(IGS)、FCI紅斑馬珍珠破鰭復原、趴魚小鬥士

(一)三角珍珠將



1.概述
三角珍珠將(Hypsolebias igneus,IGS)也是原屬於辛普生屬(S屬)的魚種,在去年被重新劃分到H屬。他比一般常見的南美一年生如夢幻七彩珍珠將(MAG)或輻射珍珠將(FUM)還要大一點點,可以到六公分。三角珍珠將雖然其屬名的前三碼為IGN,但由於這三個字母的簡寫已經被Rivulus igneus使用,所以一般以IGS作為三角珍珠將的簡寫代碼,可見網站:http://images.killi.net/i/

2.外觀特徵
三角珍珠將的特色在於公魚臀鰭那鮮明且與背鰭不對襯的橘黑色,同時間在臀鰭的後半雜著如黑珍珠將的藍點(但並非分佈在整個臀鰭)。橘色從臀鰭靠身體部分漸層地逐漸加深,當橘色愈發濃烈甚或亮眼時,倏地轉變成為漆黑,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橘色的臀鰭也成為其拉丁種名的由來--「火」(ignis)般的臀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角珍珠將的背鰭和臀鰭甚至可以拖出兩到三跟鰭條,十分具有觀賞性。
接近尾鰭處的黑點為IGS母魚與眾不同處

母魚如同大部分的S屬、H屬母魚,灰白少顏色,各鰭呈現透明。但三角珍珠將母魚十分好與其他種母魚辨別,原因在於在身體後半到尾鰭基部這段,三角珍珠將的母魚分佈許多黑點,這是他種較為少見的。

3.歷史與分類

三角角珍珠將在1999年由知名的將魚大咖學者Wilson Costa本身所發現,其生存的區域在海拔433公尺高位於巴西Bahia省的Sao francisco流域。在2011年又由Costa與P.W. Amorim將2011年新發現的H. guanambi以及另外三款H. flavicaudatus、H. flagellatus、H. janaubensis構成H. flavicaudatus家族(可見國寶部落格),而閱讀Costa&Amorim 2011本文,他們另外將本文的三角珍珠將從此家族劃分出去,不再如2000年時將他們當成同一個家族。
                                                                               
即使現在三角珍珠已經是outgroup,但還是來回顧一下他在2011年前都還隸屬的這個家族。


臀鰭的鮮明顏色是三角珍珠將的最大賣點

H. flavicaudatus家族在2000年的文章時,除了現在的四種外,尚包含IGS三角珍珠以及Hypsolebias antenori、H. ghisolfii、H. macaubensis以及H. mediopapillatus,2011年則從新劃分將前述四者外皆劃分出去。此家族的特色在於如文章前述的藍點分佈,這個家族的公魚藍點只分佈在臀鰭的末端而非整片臀鰭,此外擁有臀鰭前半偏粉紅、後半偏黃的模式(可見Costa 2011文章),這些特徵讓他們與其他將魚不同。此外,若實際觀察此家族成員的圖片,可發現其背鰭與臀鰭多呈現三角狀而非圓弧,這應該也是中文名「三角珍珠將」的由來,問題在於,其餘如H. janaubensis、H. flavicaudatus也擁有三角鰭啊!那麼要如何稱呼呢?所幸其餘其款國內市面都不太流通,所以問題不大 XD,不過據我所知H. janaubensis是一度出現在國內南投繁殖場的,不過後來不知道是不是也斷種了。

4.流通度
三角珍珠將在南投繁殖場之前,我還沒有在國內看過。不過他在國際上倒是十分流通,因此在aquabid的價錢在中下價位,約在一份10美金左右,中國大陸那邊的三角珍珠將流通也十分頻繁,只能說國內將魚真的是太冷門了。從這個角度著眼,還著實應該給南投那間繁殖場一些掌聲,即使他的市場操作模式以及出魚的SIZE上都有些問題。

5.飼養與繁殖
如同一般的S屬、H屬,三角珍珠將是採深鑽泥炭土的繁殖法,加上他體型比較大,所以泥炭土必須鋪設得更厚以方便公魚整個沒入。我的公魚目前只少量接受一些TB(就是那種吞吞吐吐好多次,最後變成粉,然後就不見了,天知道有沒有吃進肚子裡),主要還是以活餌為主,母魚則是完全不接受人工飼料。公魚一樣有打老婆的習慣,且因為SIZE大,所以會造成實質破鰭、缺鱗的傷害,因此飼主必須多家觀察。

張開血盆大口的瞬間

在收卵上...我目前還沒有收,也沒有看到鑽土,因為打得太厲害,所以隔離的時間多,聚頭的時間短,卵的大小也就不太清楚。不過itrainfish表示三角珍珠將的卵發育時間有很大的歧異,一般在4~6週,但也有九個月的紀錄。

註:有關Costa與 Amorim 2011原文連結請見這裡

Costa, Wilson J. E. M. and Pedro F. Amorim. 2011. “A new annual killifish species of the Hypsolebias flavicaudatus complex from the São Francisco River basin, Brazilian Caatinga (Cyprinodontiformes: Rivulidae)” Vertebrate Zoology 60(1): 99-104


(二)紅斑馬珍珠將破鰭復原



之前紅斑馬的公魚很令人意外地竟然被母魚打破鰭,在將魚的世界老公家暴老婆是很常見的現象,家中出了母老虎就讓人嘖嘖稱奇了,尤其是這隻母老虎大概還比公魚小了1/4左右。

未打破前的臀鰭,紅色花紋略成同心圓

經過隔離治療後,公魚再次恢復雄風,幾天後就又開始把母魚壓到土裡面歡好了,這莫不是魚類世界的床頭吵床尾和乎?

臀鰭受傷處復原後出現特別的紅暈

我曾經有提出過「被打破鰭究竟會不會恢復?顏色條文是否會改變?」的問題,當時版友的回應是主要依據被打破的程度、有沒有傷到鰭條等而定。這次紅斑馬的公魚雖然恢復,但是臀鰭被打破的地方其新生處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紅暈,因此用本篇做個記錄。

(三)趴魚小鬥士

養將魚好一陣了,但是趴魚率高一直是我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多次且多種的嘗試,總是無法找出一個漂亮的解決之道。基本上,趴魚由於活動力較差,導致覓食不易,也可能本身器官還有其他的缺陷,所以多半會在一兩週內死亡。不過我這次竟然將兩隻趴魚成功地養到發色,顯示即使是趴魚,仍舊有長大的可能,在網路上甚至看到老外用趴魚順利繁殖成功的例子。每每看到這兩隻趴魚在杯子中努力的進食,就有種「當初沒有放棄你是對的」的感覺,因此以「小鬥士」命之。

即使是趴魚,色彩一樣鮮豔

不過要把趴魚養大畢竟還是特例,當初這批MAG總共有三十多隻趴魚,最後也僅這兩隻長大而已,失敗率極高。


ps.最近親眼看見MAG鑽土了,這款魚我已經搞了好多次,終於開花結果...另一方面,之前收的CRL可樂蒂珍珠將卵,30顆下水,出了14隻趴魚,僅四隻正常...趴魚率高始終是我覺得很難跨越的障礙。此外,暗黑版的燕子將DOL以及高價的S. costai在檢視土後竟然一顆卵都沒有,所幸對方願意補一份給我,不然我真的是欲哭無淚。

順便出場的PLK仔魚



4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您好,有關孵化率的問題,首先區分成兩種狀況:發眼下水但沒有孵化;沒有發眼下水。後者卵沒有發育到足夠的階段,自然不會孵化;前者按照外國玩家pillet的說法,往往是因為水加得太多,您可以看我的這一篇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tw/2012/05/pillet.html。

    至於同一批卵本來就會有部分發育得更快或更晚,總之,很少通通在同一時間發育在相同的地步,這其實也是將魚分散風險的方法。我一年前翻譯了一篇國外水族雜誌,裡面就有提到,你可以搜尋「一個生存的故事:一年生將魚」。

    所謂的捲曲小魚應該是指魚鰾發育不正常的,你可以在我的部落格搜尋「趴魚」,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其實我至今也很常為趴魚所苦,前面pillet那篇他也有提出一些他認為可以減少趴魚的步術。

    我很好奇你在aquabid還進了哪些品種呢?

    回覆刪除
  3.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不好意思,剛剛想了一想,我自己基本上對於某些行為都是用「暗黑版」來形容,忽然覺得我的問題反而陷您於為危險中,所以就自作主張把您的回應刪除以免有心人士抓把柄,還請見諒。畢竟有些東西低調點比較安全,是我疏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