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捲土重來的珍珠燈;硬景觀明暗加工;空間小、長得慢的解釋

(一)捲土重來的珍珠燈

很汗顏地,我在這兩年發生了兩次珍珠燈大量死亡的情形,一次是因為藍綠藻事件,另一次則是出國一個月無法治療珍珠燈的白點。其中又以第一次最讓自己心痛,因為死亡的都是自己養兩年以上體型有四公分的珍珠燈。

這次重新進了一批珍珠燈,叼了一陣子大約九成的存活率後就下大缸子,目前看起來狀況良好,在刻意餵食在幽暗處的情況下,珍珠燈仍可從扯旗、紅蓮燈的競爭中吃到食物。

目前珍珠燈約在兩公分,期待他們長到四公分的那天。

看起來很有潛力的小傢伙
體側的藍鑽與華麗的背、臀鰭是讓我鍾愛珍珠燈的原因
在第一波死亡的大隻珍珠燈,該網子長度長邊為5公分
這則是第二波因為在家中無人能治療白點下死亡的
這也是第二波的受難者,很可惜沒有機會看到他們長大的樣子
希望有朝一日手邊的這批也可以展現圖片這隻的色彩

(二)硬景觀的明暗加工


所有人都知道當圖片的明暗對比強烈時,畫面會看起來更立體、更能營造出景深。

以上面的圖片為例,左邊的主石看起來中間部分就是內凹的,原因是因為眼睛看到黑色的部分並跟石頭較亮的部分對比後得到的結果。但是實際上這顆石頭的正面其實是近乎平面,而非凹陷的。

這個舊圖看到左邊的主石,其凹陷的程度就跟上面那張有差距

這其實都是明暗造成的,而且這種明暗可以透過人工的手法來塑造。我說的當然不是修圖,修圖在一些造景比賽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我們的確是可以透過人工的手法來增減石頭的或明或暗從而達到自己的企圖。

方法十分簡單,讓石頭在缸子中擺放一陣子使他長黑毛或綠班藻,然後再拿水彩筆沾戊二醛,或用滴管吸戊二醛做局部的噴灑。對自己希望石頭的亮面塗上戊二醛,剩下的部分則可以保留較深的顏色,等一週後亮面的藻類消除後,配合上長藻的暗面就自然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些可笑吧?是的,我這部分其實有那麼點味道是在諷刺一些只看成景圖照片而忽略細部草況、藻況的水族造景比賽。

(三)空間小、長得慢?

飼養龍魚、羅漢的玩家都知道要提供夠大的空間給魚隻,不然會影響到魚隻發育的大小;同樣的情況養陸龜、澤龜也是如此,空間不夠大容易造成烏龜「隆背」,也就是龜甲變得高而厚。以我自己帶大數批將魚仔魚的經驗也確實符合空間小則成長較慢的現象,當孵化的小仔魚十多隻放在一公升的杯子中飼養,其成長的速度明顯比不上放到一尺缸的仔魚,同樣是一個月的仔魚大小甚至可以差到兩倍。

因為常常聽到、看到這種情形,所以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導致我從來沒有想過究竟「為什麼」空間可以決定發育的緩慢。

我自己是個從高一就不再碰理工科目的文組人,對這方面的知識十分缺乏,這次只是忽然想知道「為什麼」所以很簡單地找了搜尋了網路,找到的資料或解釋的角度可能十分淺薄,還請專業人士別見笑。

我找到的解釋是以「壓力效應」來解釋為何空間會限制生長,資料主要依據膚淺如我也能看得懂得兩篇高中科展作品:「澤蛙蝌蚪的『密視』事件--探討密度校影的視覺感受及壓力激素的影響」以及「密視事件---探討澤蛙蝌蚪之密度效應與視覺感受機制」。

其中提到「族群生態學提及:『在擁擠的族群裡頭,生物體必須競爭有限的資源以及空間』而這種族群密度過高導致對成長、發育、生育率、死亡率的影響通稱為『密度效應』。」而密度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來影響到成長速度?「當外界環境中密度產生變化時,介質會傳至蝌蚪體內的受器產生感覺,而受器接收到的感覺會刺激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產生反應,例如神經衝動或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個體的活動與生長。」

上面兩篇科展是以蝌蚪為研究對象,不過放在魚隻身上也有類似的情形,在〈不同放養密度對魚苗成長存活及個體差異之影響:鯉魚與吳郭魚〉一文也發現「體長、體重、肥滿度(只出現在鯉魚試驗中)以及相對成長率均與放養密度呈現負相關之關係」(黃文彬,1993)。可惜這篇我只看到回歸的模型,無法檢視內文是用什麼來解釋空間跟成長的關係。

2 則留言:

  1. 你要不要順便拿個水生生物的PhD阿

    回覆刪除
  2. 高中理化、高中生物都不會的人怎麼拿水生生物PhD啊 囧。

    最近發現對於生物方面的知識我真的超級缺乏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