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歐納提二線檢疫心得

有了上月底買蘆堤蘭斯結果帶進我至少三年沒見過的白點,造成同缸的真戴森二線損失後(很奇怪,在緩慢提升鹽度到千分之二與從有鹽恢復到淡水時戴森皆有不小折損,完全不是因為白點關係,盧提蘭斯反而完全沒事),這次會好好檢疫。

較強勢的一隻,佔據鐵黃冠根部下方位置


下缸後兩天行為已經恢復正常,散佈在各位置,不會縮在一起。沒有縮鰭捲尾的症狀,唯一一隻尾柄左側有一塊白,不過放大看不像潰爛,呼吸、進食也都正常,繼續觀察。沒有做任何水色或調整水質,但魚隻下檢疫缸後兩小時還沒下鹽前(見後述)就轉為讓人安心的深色。抓的是盤商出給店家不下缸的魚,測量袋中水質為pH 7.4,也一點水色都沒有,所以對水對得很放心。

4/27拍攝,鰭條明顯突出於鰭膜


剛下缸的歐納提二線的尾鰭鰭條延伸出鰭膜程度讓我想到耐吉二線,但身型、大小走的都是帕魯血斑二線的模樣,本以為光憑這兩點就可以在完全不發色的情況下辨認出來這款魚,不過,5/10再次拍攝,發現同一隻魚(尾柄的白色色塊很好認)鰭膜已長至與鰭條相同,可確認之前為運輸期水質、氨氮的影響,才導致鰭膜縮短(被侵蝕?)。所以,想要在沒顏色的第一時間分辨帕魯或歐納提可能還是要靠鰭型。

鰭膜已恢復到與鰭條相同長度


在好友梧桐建議下,放了很少量的鹽,他的建議是千分之0.5,若擔心可以只下千分之0.2,我看魚隻狀況很好,就取偏保險的千分之0.3。由於下了鹽,我就沒額外添加有機會釋出單寧酸的東西,故完全無水色。梧桐建議下三天加打氣,下鹽的理由並非對抗寄生蟲,而是為了解毒。至於解什麼毒?為什麼特別使用在原鬥上?他表示透過長久與足夠數量累積的經驗,小型二線很容易在歷經運輸後出現「慢性氨氮中毒」的情形,即使沒發生DOA,但很容易在到飼主家兩周到一個月內出現暴斃,前一天還好好的,能吃能游體色可以,後一天就倒在缸底的狀況。以往出現這種情形讓讓飼主覺得莫名其妙,幾次下來就形成「二線原鬥很難養」的印象。類似的經驗不只在台灣這邊發生,如果查美國一些水族網誌也可以看到「某某二線一開始必須要進足夠數量,因為他們剛下缸後就會一隻隻慢慢死亡,但成功活下來的魚隻通常就可以長期在缸中,也才有繁殖的機會。」運送期的慢性氨氮中毒很可能就是原因。

然而,加鹽解毒操作手法也有人覺得不必要。他認為恢復慢性氨氮影響的魚最好的方法是給予他正確、如棲地的水質,加鹽效果只有在受到氨氮影響的當下(例如運送過程中),當氨氮已經在魚體,事後添加鹽非但無法解決魚隻的問題,反而增加魚隻適應環境時的負荷。

哪種說法有理?我無從判斷。容易找到的網路資源提到加鹽處理氨氮時確實偏向運輸過程的當下,事後添加能否幫助已經受影響的魚隻?也許是我搜尋得不夠詳細,暫時沒找到論文。我這次的操作選擇按照好友梧桐的建議,而這次十隻魚隻也都確實挺過前兩週的檢疫,未發生以往常見的的暴斃現象。另一方面,覺得不必加鹽的魚友目前人在德國,水族貿易品質數一數二的地方,會不會是因為運送品質的差距才導致他覺得沒有加鹽的必要呢?由於極低濃度的鹽對於降低氨氮影響就有效果,千分之0.2~0.3的鹽是平時治療體外蟲濃度的1/10而已,要說該濃度會造成魚隻多大負荷,我是覺得微乎其微,這也是我最後選擇加鹽的原因。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