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三位一體的霓虹二線花將Micropoecilia parae

在文章一開始,先看看澄澔的美圖:

以上三圖引自澄澔水族http://limpid-aquarium.blogspot.com/2010/11/119.html

接著再來看看澄澔的網頁:http://limpid-aquarium.blogspot.com/2010/11/119.html。搞什麼鬼?為啥三個長得差那麼大的魚竟然叫同一個名字?是貿易商又再排列組合取名了嗎?......這次可不能亂罵,因為這「三種」魚正是三位一體的「一種」--Micropoecilia parae 霓虹二線花將。

去查這款魚的緣起在這邊:http://yingzu.pixnet.net/blog/post/86936012,說真的是趕鴨子上架,因為我對於這款其實一點也不熟,他雖然冠上將魚兩個字,但實際上他並不屬於一般人概念中的狹義卵生killifish,反而跟卵胎生的孔雀魚比較類似。

霓虹二線花將屬於花將科的花將亞科,跟孔雀魚一樣屬於卵胎生livebearer。不過他們確實是屬於齒鯉目的,也就是跟一般將魚一樣。但要說牠是將魚,我自己在情感上總是覺得怪怪的,舉個例子,若今天你跑去跟店家說想要買將魚,結果店家拿出一堆孔雀魚......囧
店家真的沒有錯,但是,就是很怪啊!花將就花將,稻田魚就稻田魚,青將就青將啊!明明就有更精確的名字卻捨棄不用,打個將魚不是徒增消費者個困擾嗎?是的,我就是在說某個賣「美達卡將魚」(而且連英文都沒有)的專業貿易店家。

呃...離題了。
                                                                               
霓虹二線花將在分類學架構可見這個網頁http://www.fishwise.co.za/Default.aspx?TabID=110&SpecieConfigId=287323&GenusSp\。下面還有一票書單可供瘋狂愛好者閱讀 XD 比較新的書單可以看這個http://zipcodezoo.com/Animals/M/Micropoecilia_parae/

fishbase對霓虹二線花將的資料: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SpeciesSummary.php?ID=47226
其內容說得非常明白:
Three color forms of males are recognized, the frequency of which may depend upon predation pressure.

寫論文的時候教授都會要求一圖值千金,不過另外一面的說法是,如果你的圖沒有達到省一千個字的效果那就不要放上來充頁數 XD 下面這張圖片其實就達到這個言簡意賅的效果。


有關霓虹二線花將,其實國外已經累積很多討論,只是國內比較沒有介紹這款(或者是我消息不靈通),我自己蠻推薦下面這兩篇,簡單明瞭,但又有深度內涵:

http://kingdappercombo.com:8082/GAAS/ttopics/1997/strange-story.htm(有很可愛的圖)
http://kingdappercombo.com:8082/GAAS/ttopics/1997/parae.htm。(Polymorphic翻「多樣性」嗎?還是同種多樣性比較好?)

上面第一個網址的故事其實很有趣,大致說一下。
先介紹四個單字:melanzonus、picta(就是市面的匹克特花將)、Micropoecilia parae(即本篇主角霓虹二線花將)、bifurca。
                                                                               
Acanthophacelus melanzonus在1909年由Eigenmann發表,同時他也發表了另一款親戚,命名為A. bifurcus。兩者同來自圭亞那。
                                                                               
不過到了1913年,Regan發現一開始Eigenmann用來作為A. melanzonus母魚的其實是另一種魚 囧囧囧囧 Regan命名為picta(匹克特花將)。所以A. melanzonus變成一個沒有母魚樣本的物種。
                                                                               
到了1916年Henn把A. melanzonus改放在Poecilia屬,1926年又變成Micropoecilia。
                                                                               
問題在1963年的時候浮現。Rosen & Bailey發現Micropoecilia parae(即本文主角,1894年就被Eigenmann發表) 生出了該物種典型的母魚,以及......Poecilia parae的公魚和......bifurca與melanzona,而三種公魚出現的比例分別為62%、16%、22%。
                                                                               
「一種」魚怎麼會生出「三種」魚呢?

由同一隻母魚生出三種不同外表的公魚,根據這個發現,Rosen & Bailey認為:「P. bifurca與P. melanzona 只是Micropoecilia parae的多形體(Polymorphic)」(我不太確定這個詞彙是不是這樣子用,還是要用原文的synonymized同種異名?)
                                                                               
不過到1993年Meyer 又把 M. bifurca劃出成為單一物種,並認為Rosen & Bailey的那個母魚觀察可能是有瑕疵的。
                                                                               
----
截至目前為止,以Fishbase為例,的確是把M. bifurca視為一個獨立生物種。http://fishbase.sinica.edu.tw/summary/SpeciesSummary.php?genusname=Micropoecil\ia&speciesname=bifurca
                                                                               
另一方面根據國內「台灣地區外來動物進口現況調查及高風險入侵種清單之建立」:
http://digileps.biology.nsysu.edu.tw/ExoticAnimals/zh-hant/pages/8119,確實把M. melanzona視為是Micropoecilia parae的同種異名。

歸納以上,Micropoecilia parae這隻魚的公魚至少有三種以上的外型,顏色雖然不相同,但共同特徵是都有肩部黑點(shoulder spot)而這同樣是母魚的特徵,母魚則只有一種外型。
                                                                               
 ps.有沒有發現我分類的標籤啊 XD

5 則留言:

  1. 就是情感上打死也不認為他是將魚 XD

    回覆刪除
  2. 你真的好專業啊~一般民眾養魚很少去管他是什麼科別或學明的!
    第一次來你的格子~很喜歡你這裡ㄡ~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紀錄~還有你養很多真的很漂亮的魚呢!

    回覆刪除
  3. 謝謝sylvia,歡迎常來。我自己的專業背景其實跟水族八竿子打不著,但是因為對他們的喜愛,所以會想要多瞭解他們一點,因此願意去查一些資料,也希望這些文章能提供同為喜歡這些魚隻的版友一些資訊。

    回覆刪除
  4. 找了好久才找到你的回覆~因為忘記自己到底留言在哪裡了~哈哈哈!

    最近比較忙~很難抽出時間多看些資料!
    但相信只要每天能多少看一點文章~就能逐步了解的越來越多!
    真心的喜愛鱂魚和燈魚,有空就會常來你這裡看資料的!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