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真.戴森酒紅二線;蠕蟲、白蟲再復興




圖中是從新店流域游來的 真.戴森二線Parosphromenus deissneri,又稱戴森酒紅二線,雖然水族習慣會把一大堆民丹二線或其他物種冠上這個名字,不過圖中的是貨真價實、公魚成體擁有水滴型尾鰭斑紋的真戴森。比較沒有想到的是牠們小時候顏色那麼紅,希望能成功帶大並在國內開枝散葉,畢竟是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物種。戴森二線是第一個被學界發表的二線物種,但在2016年被考察的學者發現邦加島原棲地已全遭破壞,直到後來才又找另外一個棲地,不過,這個新棲地能在抵抗棕櫚開發多久?沒人知道(故事可見這篇)。我把其中五隻跟已經馴餌的科其納家族亞成養在一起,希望能「教」會牠們吃飼料,目前未見成效。






上圖的蠕蟲是2022.10月自己挑出來經純化過的,六月發現產量掉,可能溫度加土壤老化,當時並未好好顧,從北歐回國看還剩一些,沒特別處理,然後進入大趕工,等到完工再檢查時目測已無蟲,本以為倒光了,花了兩個小時挑,沒什麼進度,丟飼料只有發黴的份,後來想到透過濕度的方法,成功聚集到幾十隻,過兩週後體型比起蒐集時大幅增加,但檢視未出現環帶,可見當初純化分離得蠻乾乾淨的,同時也可以說明苟延殘喘時蠕蟲的體型變化。白蟲當初挑了十隻上下,未採用濕度聚集法,目前看得出來有生長,只是基數低,總數自然慢。

1/2更新,與12/25號相較,白蟲體型增加的幅度遠高於蠕蟲。在老土劣化時,兩者體型都縮小,白蟲縮小幅度更多,導致兩種蟲看起來體型差不多,重新培育不到一個月,體型差異已變得非常明顯。至於數量增長上,到一定數量後就分不太出來誰快誰慢了。


白蟲,環帶隨體型增加變得更明顯

蠕蟲


這兩個培養皿使用的都是「萬年泥碳土」(經處理後不斷重複使用)效果。無論蠕蟲或白蟲,生長的密度我都能接受,再次說明泥碳土再生效果以養蟲標準是沒問題的。所謂「再生」也不過就是每次換下後泡水幾次,然後就拿到陽台有蓋子掩著的鍋子放個半年到一年,日曬雨淋。要用之前再次泡水並到瓦斯爐上煮滾放涼。

當然,飼養白蟲、蠕蟲的介質不是非泥碳土不可,很早就有人使用生化棉等塑膠製品飼養,還可以減低蹣蟲機率。後來還聽說各種另闢蹊徑的飼養方式,我選擇泥碳土單純是手邊就有以及習慣--某種程度的路徑依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