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辣椒榕 布朗尼系列 Bucephalandra sp. "Brownie" series

第一次被辣椒榕電到,就是看見這個布朗尼系列。就像我才跟蝦米的阿鋒大說的:「我就是喜歡葉子小而平坦、葉子呈現圓形,且有紅、紫等綠色以外顏色」......布朗尼系列就滿足了我這個要求(當然,迷你小榕、袖珍小榕拿去噴個紅漆也符合)。

很可惜地是,我找不到國內論壇有專門在討論布朗尼的,頂多就是一些照片,賣家的照片多半還是我不喜歡的水上葉。僅有少數幾的部落格有特別在蒐集,不過論深度與品種廣度,大概都還沒達到kazemi的改良皇冠部落格的程度(在此呼籲kazemi趕快寫辣椒榕啊!),更遑論一般部落格常常有富奸、斷尾等情形,所以總覺得不過癮。據聞日本有些專門的網站,不過我看不懂日文,又不想透過翻譯軟體把日文翻成讀起來不知道在說什麼的英文(老實說,google chrom的翻譯在翻歐美語系翻成英文其實還可以看,但是要把中文或日文翻成可以看的英文......恩,還有待加強,就更不用說掀翻成英文再翻成中文這種二度轉譯的嚴重失真),所以對於初入辣椒榕的我(其實有興趣的也只有brownie)形成了入門的障礙。

在網路上溜達一陣,結果......竟然發現中國大陸的論壇在辣椒榕部分頗投我所好,有水下葉、有彙整、有討論與批評,雖然CTA我很早就去了,而且認為在將魚部分十分落後,燈魚部分除少數幾位,如小淺、小凡、湛記等大大之外,其餘多半還是屬於鄉民等級,都只是「看圖」、「問價」、「問哪裡抓」的,缺乏實際的討論。

不過CTA在辣椒榕部分的表現,就明顯不是如此。

有關種植、品種等基礎介紹可以看下面幾個連結,一位CTA的sunwanqiu賣家兼版友很熱心的整理了這些資訊,起碼光圖就還蠻值得的:
sunwanqiu的辣椒榕知识分享之一 -- 基本概念及命名规则 (不過學名、命名規則部分寫得怪怪的。)
sunwanqiu辣椒榕知识分享之三---品种介绍及赏析(一) (這一篇就有講我喜歡的brownie,另外還有介紹柯達剛等品種。)
sunwanqiu辣椒榕知识分享之四----关于辣椒榕的种植

較為整合的布朗尼水下葉圖片,文末附上文字形容特徵:
关于辣椒榕布朗尼系列:棕、紫、玉、蓝、红的比较

對brownie系列的品種提出疑問(雖然論證有些問題,不過也確實點出這類無學名的sp水草在蒐集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另一方面,原來「深綠已經倒下了啊」XD):椒榕Brownie系列品种与命名存疑!仅为个人看法,欢迎讨论。(补充一下个人推测)

如果還有好的網站,麻煩網友推薦啦!中、英文皆可。日語...恩恩。

ps.我在剛成立這個部落格的時候曾經酸過對某種「長得慢、有很多品種可以蒐集、單株高價、照顧成本低、有一堆數字但長得很像的類似種」的一窩風及炒作行為(只是那時酸的是深綠),請見絲葉太陽與欲落山的太陽市場 ;也曾經信誓旦旦要等辣椒榕跌到一株兩百元的時候才要玩這種被炒作的東西,請見星塵小榕、白榕、UP簡易霧化器、辣椒榕店家。結果......眼見自己就要跌下這個注定會虧錢的坑了,「戒急用忍」這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啊 囧。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地方型(採集地) 與輻射珍珠將

何謂地方型?所有玩將魚的玩家都知道將魚,尤其是一年生將魚,因為原生環境中可能因為大水而能使一個品種隨著水流到另一個新地方,隨後因為大水退去而導致該種魚又被隔絕在那個新地方,隨時間過去,那個在新地方的將魚可能演化出與原來地方族群不同的外貌,這兩個地方的將魚雖然可能仍是同一個生物種,但外型上已經有了不同,我們一般稱呼這為地方型。在將魚玩家的歷史中常常可以發現一開始不同地方型的魚種,後來被證明其實是不同的生物種,例如RAC一分為三的例子,請見舊文這篇的後半

然而,在將魚玩家中,一般最常被使用的是「採集地」,即便外表沒有差異或只有小差異,但為了防止任何日後遺憾的可能性、提供最多的資訊,在將魚買賣、交換的過程中就會標明其採集地,這是玩家乃至於店家應有的認知,或者說是義務。這幾個英文與阿拉伯數字的重要性請見:國寶的「拜託,學名和地方型真的很重要好嗎~~」一文或見「專業的「將魚」繁殖場 還是 專業的將魚「繁殖」場」一文後半。國寶在更早前就用這些二線將的照片告訴我們地方型的重要性http://rb5killifish.blogspot.com/2010/04/chromaphyosemion-bitaeniatum.html



至於採集地、地方型這些名詞倒是在國際玩家間很常被混用,並沒有一個非常精確的用語,舉凡location code、population code、collection code、locality皆有之。

採集地的表示方式多半為: 屬名 種名 地方型(採集地或採集人 時間/地點),AKA這一篇的二樓回應就講得十分仔細:http://www.aka.org/aka/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flat&order=DESC&topic_id=1134&forum=19&move=next。其中「時間/地點」有時會反過來以「地點/時間」表示。

我們舉一個AQUABID某一篇為例:Aphyosemion coeleste GEB 94/19,Aphyosemion coeleste就是屬名與種名結合的學名,GEB 94/19代表1994年在加彭的第十九號採集點所採集到的。

網路上可以一目了然又具有公信力的地方型代碼可見AKA的http://www.aka.org/wak/Code_Library/Code_Index.htm,不過這邊僅限於西非將魚的採集地,所以並不是所有都查得到,有的也不一定完全。不過按照AKA的這個網址,我們仍然可以查到上面例子的Aphyosemion coeleste GEB 94/19是由Wolfgang Eberl 與Thomas Blum,於1994年二月 在Southern Gabon (du Chaillu Massif)所採集。

上面的GEB代表加彭,有時候這兩到三碼的字母則是指「採集者」,例如BBS99指F.Bitter Blum & P.Sewer在99年採集。此外,CI則代表commercial import,但實際上採集地未知。

為什麼要寫這一篇?除了因為網路上現存介紹將魚地方型的文章都是未標明原文的盜版轉錄文,所以我想說我就再寫一篇;再者,是因為我今天在一次交易中被打臉了。

FUM,population?unknown

說打臉有點言過其實,對方其實是很客氣地給我一些資訊。輻射珍珠將(FUM)是我手邊有的魚種,按照SAA論壇:http://www.cynolebias.org/public/Genus/Simpsonichthys/Simpsonichthys_fulminantis.htm,他似乎只有一個地方型,也就是"Guanambi" BHS 95/12 。由於只有一個地方型,所以一般玩家交流似乎就不會特別標明,It Rains Fish網站也僅標明FUM有不同的Variation,但並沒有到地方型http://www.itrainsfishes.net/content/,所以我向來也沒有標示我的輻射珍珠的地方型。

不過,很明顯地,我錯了。SAA在2004年之後似乎就再沒有更新,而FUM則至少有三個地方型,其中兩個來自Guanambi, Estado da Bahia, Brasil.,分別為95年與04年所採集,不過是不是同一個採集點則未知,有關Guanambi NP 04/09請見Aquabid:http://www.aquabid.com/cgi-bin/auction/closed.cgi?view_archive_item&fwkillifishe1244611807。另一個則是在Bom Jesus da Lapa這個地方,請見http://www.killis.com.br/site/fichas/especie.asp?id_esp=22&id_gen=28

這個網站也很有趣,下面Material examined部分有詳列不少地點,估計應該是那些paper中樣本來源:http://plazi.org:8080/GgSRS/html?B566018B014F7DEBC6F5BD6B75FB76E4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將魚為什麼不風行; 鱂、魚將、將、鯧

從奇獸的FB連到Practical Fishkeeping的文章:"Why don't more people keep killies?" http://www.practicalfishkeeping.co.uk/content.php?sid=4806,讓我想起以前曾經在對岸的論壇有過一樣的討論,我提出的看法是:

因為將魚大多要單缸飼養才能看到它的美麗與繁殖的樂趣,但大部分一般的玩家只是過個水,不太會為他們設置這樣的環境。再加上有跳缸的問題、溫度的問題,以及大多數一般人無法提供活餌,導致不盛行。
不然,單論顏色的繁複,大部分燈科魚都沒有辦法跟將魚比擬,大概只有海水魚可以媲美。

好生好養會吃活餌的多年生將魚

更早以前在PTT的水族版我也發過一篇文章「新將魚入荷、保存濕度與溫度、將魚天書」文章內容的最末段表示:

我一直不能理解國內將魚市場為什麼這麼不熱絡。
論價錢,將魚比短鯛以及以些水晶蝦都要便宜得多,
論種類,保守估計六百種的將魚絕非前兩者能比擬,
將魚一樣也會有表現好壞,但是那通常不會成為定價的依據。
                                                                               
就算是特殊、少見的將魚種類,也只有在國內會有一兩千一對的價錢,
在國外的交易網站,即便是少見的將魚,一對價錢也不會破千。
                                                                               
養將魚不需要高檔的設備,不需要管什麼NO3,
也不用淘汰、育種,所以入門的經濟門檻與技術門檻也不高。
溫度可能是一個限制,
但是也有不少耐熱的將魚。
更何況,若溫度真的是限制,
那國內這麼蓬勃的水晶蝦市場是怎樣?
                                                                               
將魚卵十分容易郵寄,這是其他魚種、蝦種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一個人花個一萬塊就可以從國外引進二十種國內沒有的魚種,
多幾個人玩,
就可以彼此交換繁殖,
再多些玩家與平台,說不一定六百種引進台灣也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還是,一定要炒作、一定要高技術或資金門檻、一定要選種育種才有會商機,
然後才會有店家與廠商引進,然後才有市場?

國內常見又耐高溫的黃金火焰

這跟Practical Fishkeeping提到的有部分重疊,該篇文章作者認為將魚之所以不盛行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好記、有趣的名字,以學名標示造成一般消費者有距離感。
2.由於消費者就可以自行繁殖他們,造成貿易商、盤商沒有進的動機,因為價格無法持續維持高檔,無利可圖。
3.國外水較硬(應該指歐美),與軟水的將魚不合。
4.不少種類不吃人工餌料。
5.有些不太適合跟一般小型燈魚混養。
「狗屎、狗屎、狗屎」那篇作者對這些論點做出這樣的批評......呃,好啦!是我自己做出這樣的批評 XD 不過作者也對那些論點做出駁斥:無法炒作代表消費者可以漂亮價錢購得;將魚包含各種品種,不同的品種讓各種環境下都有適合飼養的品種;不少品種,尤其是多年生是很樂意接受人工餌料;一些將魚尤其是小型者性格溫馴,適合跟其他魚種混養。

除了上述Practical Fishkeeping提出的問題外,在台灣這個橫跨熱帶、亞熱帶的地方,夏天的溫度確實也會對某些品種造成問題。不過我覺得根本的問題還是分成消費者的不理解,以及店家的專業不足兩方面,不然,起碼一些耐熱多年生是應該在國內很風行才對,然後應該將會因這些品種而帶起消費者對其他一年生、龜毛多年生等品種的好奇心,進而增加對一些其他品種的需求才對。


連我這種魚痴收了卵都懶得繁殖的斑節將,商業性之低可見一斑

先說不耐熱好了,不耐熱真的是個侷限?那請問要怎麼解釋國內這麼多玩水晶蝦的人呢。與其說是不耐熱,倒不如說因為將魚無法跟水晶蝦一樣搞培育、搞花色,所以沒有人願意為了這種沒什麼機會「回本」的傢伙投資冷水機。

短命也是將魚常常被詬病的地方,但是想一想,短命的一年生將魚又擁有極大的產卵量耶!養一些燈魚就算能活三年也不一定能在草缸混養這種環境下繁殖,但是將魚只要給他適當的環境,他基本上是生生不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怎麼會短命呢?會認為他短命只意味著,飼養者沒有提供適合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懶」,懶得挑卵、懶得貯藏、懶得等發眼、懶得養小魚。所以不是將魚「短命」,而是消費者「懶」。


養大仔魚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的心力

其實對大部分將魚來說,一個裸缸加上自來水除氯就可以養得很好,甚至連過濾都不用!問題只是在於消費者大多不願意提供一個額外的缸子給將魚。那麼,原鬥、短鯛、水晶蝦(更遑論淘汰、育種所需的缸子)呢?所以說穿了,「不具足夠的商業利益」大概才是玩家等級不想要碰他們的原因。

最後就是一些店家拿養燈魚的方式養一年生將魚(因為將魚價格不高,所以當然不會給他們套房環境),不加蓋,也不餵食活餌,再加上在小空間的高密度混養使他們打得遍體鱗傷,最後店家就得到一個一竿子打翻所有品種將魚(包含多年生)的結論「將魚不好養」,然後魚隻狀況不好,瘦肚破鰭自然沒人買,於是店家又得到「將魚不好賣」的結論。「不好養」加上「不好賣」,自然店家就不會再願意進這種賠錢貨色。

所以,「不具有商業利潤」、「懶惰的消費者」、「不專業的店家」這些才是將魚在國內不盛行的原因,其他的挑食、短命、怕熱、攻擊性等等都只是欲加之罪啊。

不過,Practical Fishkeeping第一點提出「不友善的名字」很有趣,讓我想到即使在PTT都有針對「鱂」這個字要怎麼念、應該怎麼打有過討論。老實說,我其實不是對這個很在意,即使我曾經是半個中文系的人。我不在意的原因是因為無論兩種中的哪種念法其實都各有所本,而我最喜歡的打法--「將魚」,這反而是最沒根據的型式,單純只是為了打字的方便,以及因為「將」這個字型在BBS或各種論壇系統都可以被辨認,「鱂」這個字則在BBS系統無法被辨識,而在部分論壇系統也會出現問題。若改成打「魚將魚」則又是另一個「游錫方方土」的可愛故事 XD

「鱂」怎麼念?有人念「昌」,也有人念「將」,兩種說法其實都各有所本。不過,我從沒有想到網路上竟然真的有人已經發過一篇這樣的文章http://aqua-player.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根據教育部字典,「鱂」不過是「鯧」的異體字,所以如果真的要念「昌」,那為何不直接打成「斑節鯧」、「黃金火焰鯧」就好,一定要打成「鱂」呢?因為異體字基本上就是音、義同,僅字型異(異體字意義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82%E4%BD%93%E5%AD%97)。乾隆字典中收錄的「鱂」則念做「將」(參見此網頁,第11劃,中間部分http://www.zdic.net/zd/kxbs/ZdicE9ZdicADZdic9A2.htm)。所以即便字典中也有兩種念法。

另一方面,由字義面切入,若我們把「花鱂科」打成「花鯧科」,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顯見當「鱂」這個字用今日水族上面,並不是把它當作是「鯧」的異體字在使用,所以為何麼還要一定唸做「昌」呢?總不能拿新注音要這樣打才會出現這個字當作判斷依據吧 囧

如果你問我是怎麼唸這個字,好啦!我承認我都習慣唸做「降」 XD

為什麼會討論到「鱂」的唸法?因為這的確有可能是台灣鱂魚不盛行的原因啊!想一想若跑到水族館,光是考慮要說「我想買個XX昌」或「我想買個OO降」或「我想買個OX將」就足以讓人打退堂鼓了,不是嗎?

ps.不過字音、字義、字型本來就是文字學的重要課題,不過按照文字學經典--林尹〈文字學概說〉的說法,雖然在文字的發展上是音先於形,但是「它的意義在形體上表達得較為明白,在聲音上必須窮追語言的根源才可發現與意義間的關係。」就像清、晴、菁字中的青都表示好,然後透過偏旁部首等獨體文自然可以瞭解其意義,但三個字的唸法卻又各不相同呢!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N屬將魚(Nothobrabchius)概論

漂亮寶貝RAC,算是N屬的代表魚種(好懷念這一張啊)


一、N屬各亞屬
N屬目前包含五十多種,下轄五個亞屬:

1.Nothobrabchius,包含知名的RAC、最短命的N. furzeri

N. furzeri,cite: http://users.telenet.be/marc.bellemans/Furzeri_E.htm

2.Adiniops,Fundulidae屬的Adinia亞屬相似(例如鑽石將Adinia xenica)生處於東非靠海區域,飼養與繁殖極為容易,包含國內常見的EGGKOR。

KOR,see original picture HERE


3. Zononothobranchius1969Radda提出,用來形容那些尾鰭擁有同心圓條紋者a concentric band in their caudal finN屬魚種。不過根據AKA網址http://www.aka.org/aka/modules/newbb/viewtopic.php?post_id=4688,在原來該亞屬的模式標本RAC家族被重新歸類在Nothobrabchius亞屬後,Zononothobranchius這個亞屬下面現在只有一種--N. rubroreticulatus,是改變很大的亞屬,與http://www.tony.cigarleaf.com/hobbies/aquarium/freshwater/fish/cyprinodontiformes/Aplocheilidae/Aplocheilinae/Nothobranchiini/Nothobranchiina/Nothobranchius/Zononothobranchius.htm所列已有很大的不同。

N. rubroreticulatus。cite:http://nmg.nothos.org/logos/fotosweb/rubro.jpg

4.Aphyobranchius,這個字是合併AAphyosemionNNothobrabchius而來,其特徵在於與一般N屬在土中產卵不同,此亞屬在水中產卵並任其落在底砂上,此外他們多是上層魚種,形體上小而修長,背鰭前端落於臀鰭後方。此亞屬的卵特別不好保存與孵化。目前該屬別下面有四種:geminus、luekei、willerti、janpapi。可見這裡

N. Janpapi,cite:http://www.terra.es/personal8/916131019/htm/janpapi.htm


5. Paranothobranchius,意即above Nothobrabchius/ancestor of Nothobrabchius,在1992年由Ruud Wildekamp &Richard Haas採用,並將N. microlepis、N. fasciatus、N. bojiensis與知名的N. ocellatus同列於此亞種(不過前三者與N. ocellatus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又分屬不同的group,AKA表示將N. microlepis、N. fasciatus、N. bojiensis放在Paranothobranchius亞屬只是個假設的放置tentative placement in subgenus Paranothobranchius)。N. ocellatus是所有N屬中真正的獵食者,遠較一般N屬來得大,N. ocellatus甚至可以長到15公分以上,如黃金將般的大嘴,嘴內牙齒明顯可見。有關N. ocellatus的故事可見http://www.milvertz.dk/articles/ocellatus/oeleng.htm

cite:http://www.milvertz.dk/articles/ocellatus/oeleng.htm。


目前N屬究竟有幾種?新的N屬其實一直不斷地被發現,例如2010年的KAD(Nothobranchius kadleci,請見國寶部落格http://rb5killifish.blogspot.com/2010/02/nothobranchius-kadleci-save-river-mzcs.html)威基目前列出61種http://en.wikipedia.org/wiki/Nothobranchius

簡單的亞屬與所轄各種可見:http://www.tony.cigarleaf.com/hobbies/aquarium/freshwater/fish/cyprinodontiformes/Aplocheilidae/Aplocheilinae/Nothobranchiini/Nothobranchiina/Nothobranchius.htm(這個網址後來並未更新,例如Zononothobranchius亞屬就是錯的。

二、卵的發育

N屬將魚分佈於非洲東部、東南部與中南部,以及部分有雨季的下撒哈拉。隨著原生環境究竟是一年一個雨季,或是一年兩個雨季的不同,決定了N屬不同品種的卵所需發育時間(休眠期長短)。N屬魚種不像S屬需要深鑽土中繁殖,一般缸子鋪兩到三公分的泥炭土即可,至於要採用裸缸輔以小盆子裝泥炭土,或是整個缸子底部都撲泥炭土端視飼養者的偏好,前者方便魚缸的清理與收卵、挑卵,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收卵量。值得一提的是,THF雜誌提到卵的保存溫度,它建議卵保存在23~24之間,台灣冬天室內的溫度也差不多在這個範圍,若是保存在攝氏21度則卵的發育會極為緩慢,若保存在18度以下,則卵幾乎不會發育。溫度與將魚卵的發育成正相關,無論在學術期刊或者是玩家的飼養經驗都可以發現http://info.killi.net/breeding/annuals/times/,不過這並不意味可以使用高溫來強迫卵的成長,因為伴隨的會是趴魚(belly-slider,魚鰾失去功能,無法正常游泳者)機率的提高。

至於休眠期究竟多長?我想沒有人能給一個正確的答案,事實上若有人能給答案我才覺得奇怪,因為休眠期受到品種、溫度、濕度等各變數的影響,所以最保險的方式還是自己每個一兩週將卵拿出來觀察,等到確定「發眼」(eye-up,並不是只要有眼睛就可以,而是要等到眼睛外的金圈已經清楚可見),甚至可以看到仔魚載卵中轉動時,那就是正確的下水時機。至於什麼是發眼到有金圈?麻煩請到HITE的網誌去看吧!google圖片「發眼 將魚」也可以找到答案。


三、水質

與一般養燈魚用酸軟水的概念不同,TFH雜誌文章表示,事實上N屬將魚是適合活在中度到高度硬度的水中,而具有一定硬度的水甚至可以降低卵圓蟲的發生機率。不過這跟國寶在aquazoo 123期的說法不同,國寶主要強調的是pH,建議在7~8。至於硬度部分,國寶則表示由於N屬原生環境充滿蒙脫石等黏土礦物,擁有陽離子交換能力,因此會讓水呈現中低硬度而偏弱鹼,pH平均在7.4。不過無論是國寶或是THF都有提到在N屬缸子中加一點鹽的方法。至於在1998年出版的魚雜誌No.125則引用Seegers在當第三個不同點測量的數據表示GH分佈在1.8~3.7 dGH,而KH則是0.9~2.5 dKH,這其實應該算是中低硬度;而pH則分佈在6.7~7間,近於中性。以我自己的例子,使用台北市的水除氯後其實就可以飼養N屬魚種,並不用特別去增減硬度與pH,頂多就是添加少量的鹽進去,畢竟TFH、國寶都一致表示N屬將魚可以適應很大範圍的水質,重點是要給予緩慢適應的時間,不適合劇烈變動。

四、溫度

溫度上則是比較不需要擔心的,相較於S屬,N屬將魚比較耐熱,Seegers在坦桑尼亞沿海測到的溫度多高於攝氏30度,採集N.janpapi的池塘甚至高達39度。當然,N屬將魚適合的溫度也隨著其原生環境的不同而異,處於丘陵等地勢較高的池塘者溫度就低得多,僅在攝氏25度。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其所處的原生環境為何,過高的溫度還是會縮減他本來就不長的壽命。本部落格曾有文章講述溫度與一年生壽命的關係: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3.html

五、攻擊性

N屬將魚公魚具有較高的攻擊性,無論是公魚間或是對母魚,他們的打鬥是足造成死亡的,尤其是對母魚,所以一般建議會一公多母飼養來稀釋單一母魚的壓力,並提供足夠的躲避空間與遮蔽物。有些品種甚至被建議公母要分開飼養,只有在要讓他們交配產卵時可以短暫的讓他們在一起,而後必須馬上分隔,例如N. ocellatus。其實就連RAC,在我自己飼養的經驗中也曾有一隻母魚被打到掛個個案。

至於N屬能不能跟其他加拉辛混養;能不能跟蝦子混養......這種不入流的問題我想我就不在自己的部落格去討論了。

六、食物

活餌是必須的,也接受冷凍紅蟲。人工飼料?有人從三樓跳下來可以毫髮無傷,但大部分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請別這樣搞。

雖然有人是用無節養N屬將魚養到大,但我自己的經驗,若能在卵剛孵化的初期提供更小的活餌,例如微蟲、草履蟲,那麼將可以有效提高仔魚存活率,畢竟不是每隻仔魚都可以在一孵化時即吃得下無節,請見HITE的這一篇:http://hitefishworld.blogspot.com/2010/08/rac.html,看看仔魚口徑與無節大小便知。

七、結論與推薦網址

N屬將魚在國內算是比較好找的,尤其EGG本身有十分多變的顏色可供蒐集,RACEGG基本上都很適應國內的飼養水質與溫度,本身也是屬於產卵量高的魚種,很適合剛入門的玩家作為練功的對象。

基本上玩N屬的是不會錯過這個網站:

這個網站也值得一看,雖然從2001年就再沒有更新了:

另外引述HITE的網址,主要是在說我們以往最耳熟能詳的漂亮寶貝RAC其實已經被分為三個「生物種」:
http://hitefishworld.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18.html,或者看本文前面有引的AKA文章,有關RAC家族重新分類http://www.aka.org/aka/modules/newbb/viewtopic.php?post_id=4688,將原RAC分為N. rachovii 、N. pienaari、N. krysanovi,各自描述如下。
N. rachovii – included are those populations from the Beira, lower Pungwe River and lower Zambezi River areas that have the typical color pattern of the well-known species of that name (e.g. N. rachovii Beira ’91, N. rachovii Beira ’98, N. rachovii Beira MOZ 04-3, etc.). The recently introduced population from the Lower Shire River area can most probably be included as N. rachovii but that has yet to be confirmed.

N. krysanovi – those populations of the group that have a full orange/red caudal fin (e.g. N. krysanovi Quelimane MOZ 04-9, N. krysanovi Nicuadala MOZ-10, N. krysanovi Lima River MOZ 04-8, etc.).

N. pienaari – those populations of the group that represent what wer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the “black” and “intermediate” forms of “rachovii” (e.g. N. pienaari KNP, N. pienaari Mazimechopes River MOZ 04-13 (=MZ 04-2), N. pienaari Dondo MOZ 04-6, N. pienaari MOZ 99-9, N. pienaari MOZ 04-2, N. pienaari Nhangau MT 03-4, etc). Distribution is from the lower Pungwe River floodplain southwards through southern Mozambique to the Limpopo and Mazimechopes river systems, and in the KNP in South Africa.

另外,這是對岸人自己把國內以前的1996年魚雜誌(好像停刊了)他自己重新打一遍發在網路上的,雖然很有心,但畢竟是盜版,我就只引述連結:

其實能推薦的網址還很多,不過我並不是在做literature review,所以只列幾個我覺得中文或比較好讀的,網海無涯,有興趣的版友自然會找到更多的資訊。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魚類性別決定

我是個從高中就在沒碰過理科的人,所以只能從這種比較給一般人看的文章中獲得相關的資訊,若引用有貽笑大方之處,還請見諒。

安能辨我是雄雌--爬蟲類的性別決定機制: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8/265/a-3.pdf

分子機制連結溫度與性別的決定(水試所):http://www.tfrin.gov.tw/ct.asp?xItem=260523&ctNode=1238

魚類生殖腺性別分化與性轉變之演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張清風老師研究室):http://ind.ntou.edu.tw/~cfchang/report12.htm

魚類的性別決定(水試所):http://www.tfrin.gov.tw/ct.asp?xItem=247923&ctNode=1218&mp=1

魚類性別轉變的奧妙:http://203.145.193.110/NSC_INDEX/Journal/EJ0001/9401/9401-03.pdf

動物性別解析/控制性別 利益著眼: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06369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三位一體的霓虹二線花將Micropoecilia parae

在文章一開始,先看看澄澔的美圖:

以上三圖引自澄澔水族http://limpid-aquarium.blogspot.com/2010/11/119.html

接著再來看看澄澔的網頁:http://limpid-aquarium.blogspot.com/2010/11/119.html。搞什麼鬼?為啥三個長得差那麼大的魚竟然叫同一個名字?是貿易商又再排列組合取名了嗎?......這次可不能亂罵,因為這「三種」魚正是三位一體的「一種」--Micropoecilia parae 霓虹二線花將。

去查這款魚的緣起在這邊:http://yingzu.pixnet.net/blog/post/86936012,說真的是趕鴨子上架,因為我對於這款其實一點也不熟,他雖然冠上將魚兩個字,但實際上他並不屬於一般人概念中的狹義卵生killifish,反而跟卵胎生的孔雀魚比較類似。

霓虹二線花將屬於花將科的花將亞科,跟孔雀魚一樣屬於卵胎生livebearer。不過他們確實是屬於齒鯉目的,也就是跟一般將魚一樣。但要說牠是將魚,我自己在情感上總是覺得怪怪的,舉個例子,若今天你跑去跟店家說想要買將魚,結果店家拿出一堆孔雀魚......囧
店家真的沒有錯,但是,就是很怪啊!花將就花將,稻田魚就稻田魚,青將就青將啊!明明就有更精確的名字卻捨棄不用,打個將魚不是徒增消費者個困擾嗎?是的,我就是在說某個賣「美達卡將魚」(而且連英文都沒有)的專業貿易店家。

呃...離題了。
                                                                               
霓虹二線花將在分類學架構可見這個網頁http://www.fishwise.co.za/Default.aspx?TabID=110&SpecieConfigId=287323&GenusSp\。下面還有一票書單可供瘋狂愛好者閱讀 XD 比較新的書單可以看這個http://zipcodezoo.com/Animals/M/Micropoecilia_parae/

fishbase對霓虹二線花將的資料: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SpeciesSummary.php?ID=47226
其內容說得非常明白:
Three color forms of males are recognized, the frequency of which may depend upon predation pressure.

寫論文的時候教授都會要求一圖值千金,不過另外一面的說法是,如果你的圖沒有達到省一千個字的效果那就不要放上來充頁數 XD 下面這張圖片其實就達到這個言簡意賅的效果。


有關霓虹二線花將,其實國外已經累積很多討論,只是國內比較沒有介紹這款(或者是我消息不靈通),我自己蠻推薦下面這兩篇,簡單明瞭,但又有深度內涵:

http://kingdappercombo.com:8082/GAAS/ttopics/1997/strange-story.htm(有很可愛的圖)
http://kingdappercombo.com:8082/GAAS/ttopics/1997/parae.htm。(Polymorphic翻「多樣性」嗎?還是同種多樣性比較好?)

上面第一個網址的故事其實很有趣,大致說一下。
先介紹四個單字:melanzonus、picta(就是市面的匹克特花將)、Micropoecilia parae(即本篇主角霓虹二線花將)、bifurca。
                                                                               
Acanthophacelus melanzonus在1909年由Eigenmann發表,同時他也發表了另一款親戚,命名為A. bifurcus。兩者同來自圭亞那。
                                                                               
不過到了1913年,Regan發現一開始Eigenmann用來作為A. melanzonus母魚的其實是另一種魚 囧囧囧囧 Regan命名為picta(匹克特花將)。所以A. melanzonus變成一個沒有母魚樣本的物種。
                                                                               
到了1916年Henn把A. melanzonus改放在Poecilia屬,1926年又變成Micropoecilia。
                                                                               
問題在1963年的時候浮現。Rosen & Bailey發現Micropoecilia parae(即本文主角,1894年就被Eigenmann發表) 生出了該物種典型的母魚,以及......Poecilia parae的公魚和......bifurca與melanzona,而三種公魚出現的比例分別為62%、16%、22%。
                                                                               
「一種」魚怎麼會生出「三種」魚呢?

由同一隻母魚生出三種不同外表的公魚,根據這個發現,Rosen & Bailey認為:「P. bifurca與P. melanzona 只是Micropoecilia parae的多形體(Polymorphic)」(我不太確定這個詞彙是不是這樣子用,還是要用原文的synonymized同種異名?)
                                                                               
不過到1993年Meyer 又把 M. bifurca劃出成為單一物種,並認為Rosen & Bailey的那個母魚觀察可能是有瑕疵的。
                                                                               
----
截至目前為止,以Fishbase為例,的確是把M. bifurca視為一個獨立生物種。http://fishbase.sinica.edu.tw/summary/SpeciesSummary.php?genusname=Micropoecil\ia&speciesname=bifurca
                                                                               
另一方面根據國內「台灣地區外來動物進口現況調查及高風險入侵種清單之建立」:
http://digileps.biology.nsysu.edu.tw/ExoticAnimals/zh-hant/pages/8119,確實把M. melanzona視為是Micropoecilia parae的同種異名。

歸納以上,Micropoecilia parae這隻魚的公魚至少有三種以上的外型,顏色雖然不相同,但共同特徵是都有肩部黑點(shoulder spot)而這同樣是母魚的特徵,母魚則只有一種外型。
                                                                               
 ps.有沒有發現我分類的標籤啊 XD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白點藥之於水草;蘇蝦啦啦隊

(一)白點藥之於水草

好一陣子沒有PO草缸的圖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水草都被那藍藍的白點藥摧殘的不能見人,所謂藍藍的白點藥就是那種甲基藍與福馬林的混合液。

第二種,維持形體但會有嚴重綠斑的狀況

被白點藥摧殘後的水草隨其出現狀況的時間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隔天就會白化或軟掉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迷你taco和寬太類。第二種是偏向於慢性死亡,仍能維持外觀,但實際上已經停止生長,造成的結果就是會有嚴重的綠斑藻上身。

屬於第一種白化軟掉,完全無藥可救
旁邊是等待奇蹟的紅頭趴趴熊

第二類的草會呈現很特別的情形,就是下面原來老葉會黑爛,就算沒有也會停止生長,如果這款草命很硬的話,會拉出新枝,變成下面死氣沈沈,上頭生機勃勃的奇特景象,例如印度小圓葉、普太等,甚至連飼養難度奇低的紅松尾、血宮廷、綠宮廷也會有這種狀況。

印度小圓葉呈現很詭異的下死上活的狀況,旁邊那株就是屬於還在等待復活的

但要強調的是,上面說的是命硬的草種,一般概念中稍微有難度的草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例如絲葉太陽(劉先生我對不起你啊啊啊~~)、菠葉太陽(一節我對不起你啊啊啊~~~),即使如同我前面說的它們可以暫時維持形體,但會在一兩週逐漸如越戰那種噴過毒氣的植物一樣,會慢慢變黃,漸漸凋零,像紅太陽、綠紅太陽(dindin大我對不起你啊啊啊~~~)也屬這種。

能夠熬過這種白點藥的草除了命硬之外,那種生長迅速的草也有機會可以活下來,例如普太、寬太。縱使已經開始軟白,但只要有一點根,就可以在停藥後長出嫩芽。

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下半葉子白化,
但由於普太生長迅速,所以上半馬上就可恢復生機

它對於陰性草一樣有傷害,以細葉鐵、鹿角鐵為例,一樣是老葉停止生長,綠斑藻馬上附上,然後要等待枝幹重新長出葉子。珊瑚MOSS會全部黑掉,直到停藥後才會很慢地在MOSS的尖端有少少的綠色開始重新長出。完全不受影響的則是小噴泉、小榕這類。




我一直聽說有些白點藥是標榜不傷水草的,例如waterlife,而我記得以前使用的經驗也確實如此,但是根據以往查到國外玩家透露的waterlife成分,似乎也是甲基藍、福馬林、孔雀綠。Sera的白點藥也有人宣稱不傷水草,但根據他自己標明的成分只是甲醛和孔雀綠。剩下在網路上宣稱不傷水草的只有時靈時不靈的連翹。此外,雖然龍門原蟲殺手(無成分標示,但可以確定不是甲基藍、福馬林這類,不過現在好像也買不到了?)一般被拿來治療體內蟲,但是該商品標明對白點蟲、車輪蟲等也有療效,若把它視為白點藥物,那可能就再多一種不傷水草的吧!

(二)白襪啦啦隊


昨天晚上忽然瞥見的情況,著實讓我下一跳,阿圍成這樣一圈是幹嘛?在跳啦啦隊嗎?還是在呼口號?

仔細觀察中間也沒有什麼吃的啊?而且還是爬在平常很少會待的缸壁上,奇也怪哉。在大約十秒後忽然全部蝦子瞬間通通彈開,然後恢復平靜,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事的樣子。

過幾分鐘我仔細看缸子的時候發現一個似乎是才剛剛褪下殼,所以我自己胡亂猜測,或許剛剛是一隻母蝦政要脫殼,然後一群留著口水的公蝦準備要....吧?


附上jack在酷蝦發的一個國外玩家連結:http://atyidae.wordpress.com/2011/12/07/white-legged-cardinal-shrimp-strain/。主要是在說已經有國外玩家培育出白腳(原為紅腳)以及不均勻分佈的白點的白襪蝦,後者是還沒有被固定的突變,白腳白襪則是已經可以被固定了。

這個網站另外還有一篇在講外骨骼和脫殼的:http://atyidae.wordpress.com/exoskeleton-and-moulting/,也頗有趣,我記得以前酷蝦上也有在講水晶蝦脫殼的類似文章。話說這個玩家都會把文獻打在後面,既負責也便於讀者做延伸閱讀,值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