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已屬最常被提到影響投藥濃度的因子,例如「抑萬菌(Flumequine)……在高 pH>7.5-8.0 的硬水中效果比較差,因此必須使用較高(2 至 3 倍)的劑量」(引自動物防疫檢疫局的「觀賞魚類用藥介紹」,連結請見這裡),但中文網路實際能找到的「水質對應濃度」資訊也不多,其他如底砂、過濾器、植物對投藥濃度的影響鮮少被提及,更別提想找到對應劑量增減建議。
洪仲明獸醫師著作〈觀賞魚的治療用藥〉,我非常推薦的魚病書籍 |
深有所感是因以往在無過濾裸缸治療胡椒病時,台北水下銅離子0.075ppm(以另一本知名的魚病書籍Gerald Bassleer的新版觀賞魚疾病圖鑑為例,該書籍建議劑量為0.3ppm,但未知下藥環境)即能見效,最近治療紅戰公狗由於水體小魚隻大,擔心污染,從別缸移來一顆水妖精,之後以0.075ppm濃度怎麼樣都無法將胡椒殺滅,一周後將水妖移除,再下相同濃度,三天內胡椒大量減少。過不久換紅戰狗母魚中標,移到小裸缸後擔心魚隻緊迫,丟了半盆鐵皇冠下去,未放水妖精,同濃度下藥10天未見效果,思及前例,第11天將鐵皇冠移除,第13天胡椒大量減少,魚隻不再夾尾。推究原因,銅藥沈澱後細菌利用以及水草的吸收能力導致治療濃度無法維持。
卵圓蟲滿佈魚身、魚鰭。胸鰭通常是最易觀察的部位。 |
此時停藥很可能讓卵圓蟲復來 |
在查詢網路資料或跟人詢問治療經驗時,強烈建議一併留意對方的治療環境。裸缸與草缸下藥濃度、高雄與台北的下藥濃度可能差異很大。當編輯說:「我要300dpi的圖」卻沒講尺寸,受話者八成會翻個大白眼,只看投藥濃度卻沒留意投藥環境是差不多意思。
下藥理論上是很科學、標準化的,然而,由於下藥環境各異,導致治療成功的濃度往往倚賴經驗。讓下藥環境單純化是養魚人至少能做的事(例如在裸缸治療),單純的環境可以降低藥物濃度的變化幅度,有助於減少在頭幾個小時把魚毒死,或因隔天濃度不足而導致治療失效的情況。
好奇標示在魚藥瓶身的「標準劑量」是在哪種環境下獲得的。
----
胡椒一直是蠻讓我頭大的疾病,常常過個半年一年來一次,最近嘗試在治療完畢的魚缸安裝殺菌燈數日,看看能否斷根。
----
兩週後母魚狀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