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亨德拉繁殖前體色變化、奈及二線不同環境下的體色、龍眼葉的水族運用

一、亨德拉繁殖前體色變化


亨德拉公魚繁殖前的體色有明顯變化。後方為龍眼葉。


今年不知道生幾次的亨德拉(但通通沒帶大,大部分都是人工孵卵失敗,少部分是他自己吃掉)。圖中為交配前公魚的顏色,身上出現平時所無的一條條縱紋,一路延伸到臀鰭,讓他遠看有點像西非的安索其原鬥(Microctenopoma ansorgii)。這種表現不僅出現於公魚,母魚魚身也會出現類似縱紋,不過較不會延伸至臀鰭。



這是一隻年紀超過五歲的老魚,第一次拍他是2017.11, 當時是以Betta sp. Sengalang進的。怎麼感覺一年比一年會生。



上面照片從黑色瓶子露出頭的是布朗溫(Betta brownum),今年也吐超過五次。成功孵化的數量?一隻。每次撈出來的卵都可以撐至少三天不發霉,甚至有放到十天沒感染黴菌,但就是沒發育,也不知道是不是室內太冷,加上我撈出來後直接用水管過三胞胎的水替換,溫差過大的原因?

之前的人工孵化都是用便當盒大小的乾淨塑膠盒裝盛,放室內桌面。水替換成除氯後的自來水,前期每天換一次,三天後兩天換一次。風管一秒一顆出氣,非常淡的甲基藍,這個操作方式最終浪費了幾百顆卵 唉唉。不撈又一定被他們吞掉,這個冬天只在缸內撿到一隻虎口餘生的潘卡拉朋仔魚而已,超崩潰。

二、奈及二線不同環境下的體色

前陣子跟魚友阿凱聊天,聊到奈及二線( Parosphromenus nagyi)十二月生的仔魚初生時帶著父母的胡椒,我最終沒帶起來,可能因此被親魚記恨,一直不給我第二次機會。阿凱回說他那邊還有幾隻公魚,但沒母魚配,他大方問我要不要帶回來試試。

中間是我的公魚,右邊是阿凱的小公魚,體色明顯不同


下缸後三天我拍了這組照片,在有對照組下,我發現我這邊的公魚似乎體色特黑,從阿凱那邊來的三隻公魚顏色偏亮。他說這應該是他後期沒有調整水質導致,在他有調水時顏色跟我一樣偏黑,如youtube影片。



如果是這樣,那麼在不同環境飼養數月的奈及二線似乎就算短期放到相同環境,體色也不會馬上變成一致,跟燈魚不太相同。至於養多久後顏色才會變成一模一樣呢?持續觀察中。

來自魚友阿凱的奈及二線大公魚


中間為我的公魚,最右邊為母魚

3.28更新:一個月後,我的大公魚顏色一樣又黑又深,新來的三隻仍然明顯淡很多,我想除了環境差異外,強弱勢也是導致顏色表現不同的原因。

公魚眼睛後方到鰓蓋的深色黑線有些發紅,不知是否為婚姻色?

體色差異明顯


三、龍眼葉的水族運用

水族玩家多半知道大葉欖仁的葉子可以使用在魚缸,具有釋放單寧酸,製造水色的效果。欖仁葉效果發揮得很快,一尺缸放一片葉子,一天後就可看出明顯的水色變化,但欖仁葉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它很容易爛,一旦腐敗會便會對水質產生負面影響並帶來原蟲,造成很多玩家(包含我)都有在使用欖仁葉後魚隻感染胡椒病的經驗。

龍眼葉一束五片放一尺缸,第三次換下的水


相較於欖仁葉,龍眼葉較不易腐,也就比較不會出現用完魚隻得胡椒的情形。龍眼葉吐色較慢,大約一週後才可感覺出水色變化,但欖仁葉十分持久,使用在我的魚缸,即使歷經每週一次換水,二分之一的換水量,第三次換水的水仍明顯偏黃。

不過,欖仁葉有個優點,當它飄在水面時會呈現一個自然弧形,原鬥很喜歡在裡面做泡巢,龍眼葉比欖仁葉小,也沒有弧度,故不具備上述功能,但論安全性、耐久度,龍眼葉是比欖仁葉優秀的選擇。

欖仁葉是雙北公園中常見的樹種,但龍眼葉我很少在周遭看到。朋友說台中滿山都是龍眼葉,但台北情況明顯不同,所以只好花錢在網路上買人家已經做好處理、封存數個月的,用金錢換取時間。

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成長中的夢幻小丑燈與黑金火焰變色龍

約兩個月大


夢幻小丑燈大的約兩個月大,小的大概一個多月,還有三隻兩週的。混養問題主要在於競爭而非攻擊,除了無節外,須給予夠多的草履蟲,否則小隻會吃不夠,隨後將出現趴在缸底十分瘦弱的小仔魚。

一個多月與兩週

一個多月大


只要投餵的草履蟲夠多,就可以解決這個狀況,投餵量與水質污染的拿捏則有賴經驗與觀察。

黑金火焰變色龍,兩個月大。背部已出現些許斑紋


黑金火焰變色龍成長速度非常緩慢,大隻的也是兩個月,圖中這隻還是發育特別快速的。小的一個多月,背部可以看見四小陀白色東西,我一開始以為是胡椒,後來發現每隻都長這樣,且位置間隔十分規律,然後看了較大隻的才確定那是日後斑紋出現的位置。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2022.2.9 大屯主峰遇雲海與耶穌光


觀音山與耶穌光

大屯山主峰被稱為「小百岳」但難度其實不高。若以二子坪遊客中心為起點,20分鐘行至到二子坪的路程可謂零難度,真真切切屬吃飽散步程度,不少人會扶老攜幼到二子坪走走,完善的公廁、涼亭加上草坪,或躺或坐或歇息打盹都很適合。二子坪有幾攤被稱為濕地的人工池子,裡面除了大量蝌蚪,就是朱文錦等外來魚。

人工濕地二子坪,是個適合扶老攜幼休憩的景點



二子坪到大屯坪一樣低難度,然而,石板路上多生青苔,須慎選鞋子,登山鞋或雨鞋都是不錯選擇。竹雞就出現在這段,若有機會來此,記得聽聽兩旁草叢有無傳來「雞狗乖」叫聲。大屯坪至登頂主峰稍有難度,600公尺路程爬升200公尺。坡陡,所幸不長,咬個牙就過了。

竹雞,台灣七款雉科之一,常以小群體活動

陡上的600公尺


除了步道,有條禁行一般車輛的柏油路可抵達大屯主峰,即單車族口中的助航站路線。騎巴拉卡公路行有餘力者便會挑戰這段,一路都是10~15趴的陡坡,沒有休息的段落,沒法回血,HP條短的我無法駕馭。



大屯主峰上有兩平台,可謂攝影兵家必爭之地,不到四點已列著腳架陣。一個平台左起可眺望小油坑、文化大學、台北101直到觀音山,另一個平台則只有101和觀音山。看著一位位大叔在平台上張開腳架和重裝備,手持輕裝的我只能在心裡暗讚:「有好體力才能當個真真正正的攝影人啊!」



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雲海。大屯主峰海拔僅1092公尺,下方出現雲海真是始料未及。雲海一出,整個台北市湮沒其中,僅101於雲上露出個尖,遠方觀音山彷彿飄在海上的孤島。2/9當天空氣品質極差,台北平地PM2.5甚在50以上,導致遠景朦朦朧朧,但正是雲霧塵埃讓人有機會在入夜後的大屯主峰拍攝台北琉璃光。山頂風強且冷,我倆沒法久候,待夕陽落下便沿單車柏油路線折返。



人總不知足,這次遇上少見的雲海,希望下次走大屯西峰、南峰時是能遠眺台北的萬里無雲大晴天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金良興觀光磚廠遊後感



金良興磚窯場位於苗栗苑裡,最初以火炎山土壤為原料燒製紅磚,曾養活當地六、七百個家庭,現開放為觀光工廠。




我很喜歡紅磚樣貌的建築,雖然製磚屬高污染、高耗能(800度燒製三天)的夕陽產業,但比起不知所謂的歐風建築、海邊聖托里尼旅館,「出磚入石燕尾脊」的閩氏建築既順眼又在地。即使僅以紅磚小塊施做的戶外地磚或牆面裝飾都很有味道。




金良興磚窯場是個很殺底片(現在應該說「殺記憶卡」)的地方,就像阿根納造船廠那樣,風格特殊,超適合做為COSPLAY或外拍場景。閒置機械的冷寂感、結蜘蛛網的廢墟風,燒磚隧道內本身就是很奇妙的空間,只差coser和會利用的攝影師。

長達160公尺的燒磚隧道,隔音極佳,內部安靜


以往金良興是邊燒窯邊開放參觀,故隧道只有農曆年期間停工時才能進入,不過三年前已停止製磚,無法看到實際製磚過程有些可惜。門票100元,50元折抵消費,園區內有紅磚diy手繪與價格超實惠的磚頭手信,以觀光客角度十分划算,但以年假最後一天,整個早上僅三組客人,此利潤應無法支持園區長久下去。


客製化磚雕

可以白膠黏合製作模型的千分之一磚,可以門票折抵兌換


我覺得它外面類似庭園景觀,擺幾張陽傘桌配上西式餐點(義大利麵、咖啡、鬆餅等)就可以提升不少利潤,不能只像現在賣包子、罐裝飲料。偌大的空間亦可設計更多孩童取向的磚造設施,往遛小孩景點方向發展,畢竟父母錢最好賺。



以內涵而言(紅磚文化、與在地的聯繫),這裡遠勝奇麗灣珍珠博物館或販售白牌藥妝的熊大庄,只是缺乏行銷與設計,希望它還有投入初期資本的能力。

三年前最後一批陰乾的磚胚,還有有燒製的一天嗎?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四獸山、九五峰馬蹄線暨Canon 17-55鏡頭測試




大年初四本來只準備踩個象山走春,最後竟把四獸山、九五峰整個馬蹄線給走完了,莫名其妙解鎖2023年計畫:十條山路之一。

初一到岳家,小舅子見我買了新相機R7,表示他閒置多年的相機在防潮箱內發霉,以後也沒機會碰單眼,大方地把Canon 17-55這顆被人稱為「沒有紅圈的L鏡」送給我。今天走春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體驗看看這顆鏡頭跟我11年來用慣的Sigma 17-70究竟有什麼不同。

剛拿到C17-55就意識到這顆鏡頭更大、更重,踩了我以前挑選旅遊鏡的紅線,但也因而成就恆定光圈F2.8。我以往很喜歡S17-70的另個原因是附帶1:2.8小微距功能,旅遊在外拍食物、昆蟲都方便,C17-55的放大倍率只有S17-70的一半不到,但它具備更靜更快的對焦,以及原廠理論上更好的防震,加上有口皆碑的畫質。事實是不存在完美的鏡頭,一切都是交換,例如光圈換重量,所以實際使用才能衡量它的優點是否是我要的,以及是否足以彌補缺點。



回到四獸山。馬蹄線的特色是即使變換三次方向,但任一方向都能看到101,畢竟這ㄇ字型擁抱了半個信義區。山上櫻花已開,不過都屬一片綠意中的出現一株兩株,不像這幾年盛行的一種一大片。四獸山馬蹄線總長五公里多,對於平常不爬山但有運動的人來說屬於會流點汗但又不至於累的程度。也許因為太冷,今日遇上鳥的頻率很低,所以早早從大砲換成17-55。


毛毛蟲照讓我首次體會到這顆的畫質確實不是我的老朋友17-70能比。這張照片光圈全開,快門比安全快門慢了一級,ISO 800,之前用超過十年,我太清楚S17-70的侷限,以往在這陰暗樹蔭下是拍不出毛毛蟲細緻剛毛。雖然C15-55放大倍率不足,但拿來拍毛毛蟲大小物體似已足夠,較佳畫質也保留放大裁切的餘地。

55mm放大裁切一些,跟我印象中的70mm差不多吧

過象山不久,左手會出現一尊約三層樓的觀音像,那是慈聖宮,有開放廁所(解救了我),還有個視野頗佳的水泥平台,往下則可通往豹山,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路線。

過慈聖宮,接拇指山,進入ㄇ字型的第二劃。我覺得拇指山到九五峰才是拍攝101最佳路線,因為橫向移動,能取景101的各角度,後方背景多變,相較下,象山的拍攝角度就略顯單調。行至南港山南峰意外遇見彩虹的一腳,看來該買張樂透?

看到彩虹時蠻怕會飄來雨勢,雖然R7有防滴防塵,但17-55沒有啊!


此時發現17-55另外兩個問題。首先,它的副廠蓮花型遮光罩只要沒轉到最底,廣角焦段就會入鏡或形成暗角,偏偏遮光罩又比較鬆,容易旋轉移動,不知原廠遮光罩是否有相同問題?其次,17-55缺乏鏡頭鎖,容易在走動時垂頭伸出,導致我一路必須用一個「國際通用手勢」按壓變焦環。鏡頭長時間伸長會提高入塵機會,動不動送原廠花一千元清理不太實際。

是哪一個國際通用手勢應該無須多言

抵達九五峰時天際逐漸轉橘,轉至55焦段拍攝我覺得比廣角容易駕馭,暗合「攝影是減法」道理。至於少掉55~70焦段的影響我反而感覺不太出來,就算真講究,稍微放大裁切即可。

這種可帶出大小建築物輪廓的視角讓我有「大家都只是在城市一角團團轉」的出世感,廣角反而做不到,我覺得。


行至虎山時夕陽燒得最美,但也越來越冷,故未久待,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後悔。待至山神廟,於後方一點位手持拍攝了最後兩張餘暉。下山路上遠遠聽到超過三隻的領角鴞叫聲,不過沒帶手電筒,只能隨便喊幾聲跟牠們遙遙呼應。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再次繁殖夢幻小丑燈 Enteromius hulstaerti larva



雖說夢幻小丑燈怕熱,但查網路上的低溫也頂多到17度,所以上波寒流(12/18)前我把成魚從「聚寶盆」(移動式寵物箱)移到連缸的隔離盒。一個禮拜後檢查了一次聚寶盆,未見動靜,我便以為那陣子沒生,沒想到元旦連假再瞄一眼,裡面竟有11隻已出現黑點的仔魚!

12/18那批,胸、尾柄兩黑點。此時快三週大


由於隔離盒水量少,不適合長住,加上上波寒流水溫也沒掉到17度以下,所以今天玩大風吹,先把11隻仔魚移到空缸,再把成魚放回聚寶盆,草、魚都搬風後,準備把隔離盒剩的水拿去沖馬桶,結果……又在底部發現幾隻還完全透明的初生仔魚。雖然此時他們還沒有黑色的的眼睛,亦不具備自由游泳能力,但對光線有反應。這次仔魚缸準備得較完善,應該不會有胡椒來搗亂。


雖然倍率較低,但可看出四週大的夢幻仔魚黑點數量已增為跟成魚相同的三點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漸入冬,豐收的季節




Betta rubra 魯柏拉紅戰士,今年夏天用亞成紅戰狗跟魚友交換的。13隻中一隻發育較慢的被競爭掉,其餘12隻成長至今。其中有隻公魚特別強勢,顏色也特別鮮豔,常在看電視轉頭時被他的顏色所吸引。明明距離成魚還有兩公分要早,竟然已有兩隻在口孵,而且跟紅戰狗不一樣,吞卵率很低。他們算是彌補我失去養好幾年的丹尼斯紅戰士的遺憾。



科琪納是國內水管比較常進的科琪納家族原鬥,價格多在兩百元以內,而且蠻容易接受人工飼料,十分適合做為該家族入門與繁殖練功選擇。一般水管混養密度較高,所以表現比較差,一旦放在沒有對手的環境,他們的鰭可展現得非常漂亮,尤其腹鰭可以像圖中拖長到一般難以想像的長度。


附帶一提,白色底片盒的吸引力比黑色的要低很多,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該家族原鬥都會選擇黑色底片盒。

從梧桐家游來的大藍月(Betta taeniata)逐漸開始展現顏色了,目前才三公分大,共五隻,希望有公有母。


最後來一張好久沒看到的月光鼠,之前看魚友分享他從二十隻繁殖到近千隻,我這五隻若有機會繁殖到五十隻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