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青年為何憤怒VS.青年為何神聖-- 憤世嫉俗易,勇為逆鱗難
聯合副刊的兩篇文章,新青年專輯3之1/青年為什麼憤怒?http://udn.com/NEWS/READING/X5/7795448.shtml,以及朱天心的青年為什麼神聖?http://udn.com/NEWS/READING/X5/7795444.shtml。
相較於朋友喜歡的「憤怒」,我更喜歡的是「神聖」這篇。表達憤怒與抱怨要容易得多,即使路上隨便拉個路人都可聽他說出一串的不滿,差別只在使用文字的高低。但是「神聖」文中的調侃;言明理想不可與現實脫節;負責且願意付出代價的才是認真地追求;不怕死方是節操,怕死只是順應而為......這些都相較下更為高妙。另一方面,朱天心人如其文,寧可為了她的理念而擔負其文章將引發爭議的代價,願意碰觸核四、核能這個總會有一面是反對的議題(而且事實上她挑的還是兩面不討好的面向);憤怒篇的發洩對比下就顯得譁眾取寵地媚俗了。憤世嫉俗易,勇為逆鱗難。
霓虹光點再挑戰
曾經飼養過一次,並沒有很成功,先是白點後是藍綠藻。這次把該清除的先整理一下,剛好國內進了少數的霓虹光點,就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包回來了三隻。在店家中臀鰭、尾鰭就已經破損,其中一隻的狀況特別糟,尾鰭的下半片幾乎被咬到基柄處,所幸還肯吃,就暫時放在隔離盒中,希望能有好的結果。
圖中則是狀況較佳的,下缸的第二天,顏色才剛出來,接受無節與sera黏貼飼料,肚子已經能吃得鼓漲。由於始終不知道這隻魚的英文名字與學名,所以資料很難查。
圖中則是狀況較佳的,下缸的第二天,顏色才剛出來,接受無節與sera黏貼飼料,肚子已經能吃得鼓漲。由於始終不知道這隻魚的英文名字與學名,所以資料很難查。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白金鉛筆燈、小型紅鉛筆打哈欠、撲朔迷離ZNT或SNT
金價跌破1600,白金不知道會不會也崩盤呢?
有時候坐在魚缸前就是在等一些有趣的畫面,但不知道魚隻心裡是不是其實在想:「我只是在打哈欠,連這都要拍」。
還記得之前讓我很頭大的SNT與ZNT兩款將魚的分辨嗎。由於我其中一批ZNT中有長相差異甚大者,所以查了一下南美將魚學者Costa的文獻後寫了這一篇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tw/2013/03/simp-zonatuss-santanae.html,也就是透過鰭條術與背、臀鰭相對位置作為分辨依據,而捨棄不確實的黑點及臀部花紋的判別方式。在計算了鰭條後,當時自信滿滿,雖然這批中長相彼此不太相同,但都還是ZNT無誤。但最近回顧一下以前拍的照片,重新計算了一下鰭條以及臀鰭、背鰭的相對位置後,果然還是有不是ZNT公魚和母魚出現了啊啊啊啊啊~~~~
按照這兩個變數,圖中的這隻是SNT的機會似乎更高......等我收到2882上面小胡老版的SNT並養大後才能作一個對照了。
白金鉛筆燈 |
有時候坐在魚缸前就是在等一些有趣的畫面,但不知道魚隻心裡是不是其實在想:「我只是在打哈欠,連這都要拍」。
小型紅鉛筆 |
鰭條數為21,超過ZNT的17條 |
背鰭起使位置位於臀鰭前緣的前方,非ZNT的背鰭在臀鰭之後 |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悲慘世界,我慶幸我認識它的順序
我蠻慶幸自己是先看了「悲慘世界」的電影版,然後才去聽十週年版,原因十分明顯可見,聲音方面的部分差距非常的大。我第一次聽電影的演唱覺得很OK,但在聽了幾次十週年版本後再回去聽電影的就......不過,演員本來就不長於聲音(更遑論這部還是現場收音,等於演員就真的是一邊做出電影的表情一邊要實際唱,安海瑟薇更有很長一段的一鏡到底),然而電影的形式卻能讓整個故事能變得更為生動鮮明,即使導演較高頻率地使用長焦段臉部特寫而被一些人戲稱是在拍MV,我並不討厭這種拍攝方式。
我慶幸我是由電影知道劇情,然後才接觸音樂,這讓我在電影中能先被故事所感,在之後聆聽音樂時能勾起那些畫面,讓我無論欣賞任一者時都覺得值得;要是先聽十週年版然後才看電影,可能就會陷入聽十週年時只當它是音樂而非故事,卻於看電影時在歌聲中顯得不耐而充滿抱怨,變成兩種形式都無法欣賞的局面,白白糟蹋了兩次讓自己感動的機會。
畢竟,要成為憤世嫉俗、滿口抱怨的人是十分簡單的事情;但要時常能讓自己享受在愉悅心情,滿足於感動中就難的多了。
安海瑟威版,用電影中的這段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實至名歸
十週年版 I Dream a Dream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準備翻缸的1.5尺,照例留個紀念
這就是我最常窩的沙發,常常躺一躺就睡著了,十足的老人家風格 |
這個1.5尺的草種主角本來應該是辣椒榕,不過現在都被湮沒於其他草中,所幸辣椒榕的不死鳥程度可比小榕,所以也不用擔心會有什麼重大的影響,頂多就是長的比較慢吧。其他的草類目前整個就是爆棚的模樣,這就是懶得修剪、懶得翻的結果 囧。
經過一個冬天,原來右方只有一小撮的挖耳草現在幾乎已經佔據了缸子的右半,基本上他真的是屬於一冷無難事的草種;另一邊的迷你牛原先能維持矮矮的高度,但隨著密度越密,高度就開始拔高了起來,但它們已經在我缸子裡面有三年了,也不用擔心什麼品種的問題,單純就是隨環境而變化高度而已。
充滿綠斑的布朗尼藍 |
由於底部草很密,沒有什麼辦法做底吸,魚缸中魚隻密度也越來越高。草多後水流也顯得過緩,最後的結果就是那些辣椒榕上出現一堆的綠斑。不過實際上究竟是什麼造成綠斑我也沒有很高的意願去探究,養草養到一個時間就會懶得去重視學理與理論層面,而讓自己越來越像個農夫,反正自己大概知道怎麼樣可以讓草再次回復到還OK的狀況就好 。
半年過去,辣椒榕的成長速度可以用這篇來做個回顧,上面的是Brownie jade,還記得他剛來時候的樣子嗎?或說它現在在我的環境根本就是綠油油的一株啊 XD
八月中旬剛來的brownie jade,這樣的底砂我也好久沒看見了 XD |
十月初的模樣 |
曾經讓我十分頭大的青木蕨這一整年都長得十分順利,雖然速度沒有像黑木蕨那麼誇張,但也是從一株約指頭大到現在已經分了四五株出來了。
人家是一知紅杏出牆來,這個要叫「出水木蕨」嗎? |
總之,整個就是雜亂無章啊,該找個時間翻了。翻個缸,順便如開獎般點點那幾株辣椒榕究竟生長了多少。
整個就是雜亂無章啊 |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魚隻的顏色--以火翅為例;白金紅肚鉛筆;火靈燈圖
(一)魚隻的顏色--以火翅金鑽為例:
各種熱帶魚身上那些吸引我們的漂亮顏色究竟是從何而來?要知道的這個答案就不能不曉得色素細胞。色素細胞的介紹: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7%B4%A0%E7%B4%B0%E8%83%9E。色素細胞組合的各種表現與魚隻狀態:http://www.sses.tn.edu.tw/computer/sea_education/data/fishcolor.pdf。
簡單地說,以火翅為例,我們看到魚隻身上的顏色就是由色素細胞所組成。色素細胞隨著魚隻狀況,例如繁殖期、生病等狀況而有不同反應,例如在繁殖期色素細胞舒張,看起來魚隻顏色就會更鮮豔;也有是本來收縮、隱而不顯的色素細胞在特定期間打開,而造成體色的改變,例如一些鉛筆鰭部的紅色平常沒有,只有求偶時才會出現;相對地,當魚隻受到驚嚇、健康狀況不好時,由於色素細胞收縮,看起來就是顏色變淡或發白了。我是個文組人,所以對這些其實並不是很熟,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hite寫的這一篇「你曾遇見過的虹彩,卻不知他如何來~ 魚類身上的顏色來源:色素細胞的剖析」,該篇才是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啊。
縮圖的模樣,這比較符合我們一般肉眼看到火翅金鑽的模樣,金點藍底,鰭部紅色條紋。 |
裁切直出,可以看到肉眼所見的顏色其實是一個個小顆粒 |
背鰭的紅色也是這樣的小顆粒組成 |
(二)白金紅肚鉛筆
這次買這隻白金紅肚鉛筆時鬧了個笑話。當我店家在看到標示為「紅肚鉛筆」的魚時時,第一反應是:「啊不就是鉛筆燈嗎?」結果店家說:「不是啦,不一樣,你仔細看一看!」結果仔細一看,挖塞,有白金的個體耶!然後我就因為自己莫名其妙的邏輯,相信紅肚鉛筆=/=鉛筆燈。
我自己莫名其妙的邏輯如下:鉛筆燈很常見-->但自己從沒有看過鉛筆燈裡面有白金個體-->眼前有隻白金的鉛筆魚-->所以眼前的不是鉛筆燈.....囧,完全就是白馬非馬啊。
奇怪的邏輯導出來的結果自然是錯的,(其實也不一定,因為有時奇怪的邏輯會瞎猜中,
只能說兩個變項不相干,而沒有因果關係 XD)總之,「鉛筆燈」就是「紅肚鉛筆」,學名都是Nannostomus beckfordi。至於鉛筆燈有的很紅,有的則否,據說除了是公母、發情之外,也有個體差異之說,即就算是公魚在發情,有的還是一樣不會紅。
一般款 |
這隻就是白金紅肚鉛筆 |
只是要證明他們還活著。這個缸子平常看沒有水色,但離機閃光一打就還是原形畢露,仍然偏黃。後來用photoimpact調整白平衡但總覺得跟肉眼看到的有些許差異,殘念。
我自己一直蠻喜歡魚隻這個角度的照片 XD |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火翅金鑽的重啟
火翅金鑽算是我自己接觸第一款的「高檔」燈魚,所謂的高檔是指在2007年他剛進來台灣時,即使當時也只要80元,但對於初入水族的學生仍然是需要考慮良久才花得下去的魚種。之後這款魚就一直在我缸子中,無論他的體色、鮮紅的背臀鰭都讓人著迷,更遑論那有趣繞圈圈行為,而他們也是第一款在我缸子中繁殖的鯉科魚種(詳情請見這篇)。有關火翅金鑽魚種的介紹,可以看我部落格的這一篇(話說這一篇也是我部落格中點閱率最高的一篇 XD)
掀頁特效的好處在於可以遮掉意外入鏡的其他魚隻 |
隨著島內人工繁殖以及重價格不重品質的情形日盛,火翅的價格不斷往下降,同時市面販售的火翅很出現容易飼養一陣子後開始出現發白、瘦肚的情形,後期往往伴隨立鱗的現象,而一般的下鹽、水族抗菌藥物幾乎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更可怕的是這個病徵是會傳染的,尤其是在鯉科魚種間,所以同缸的一線小丑跟火翅往往如抓交替般死亡,而且是無法抑制的災情直到完全消失。
在經歷過幾次這種慘劇後,即使他仍是我鍾愛的魚種,但上述無法解決地、抓交替般的死亡對於飼養者來說是極大的煎熬,於是,我放棄了飼養火翅。之後過了約半年的時間,我將原來飼養鯉科魚種的這個一尺半缸處理了一下,同時針對一線小丑這類鯉科魚隻在進缸前做檢疫的動作,結果這批的一線小丑燈似乎適應良好,會不會就此擺脫了那恐怖的疾病?我不清處,但讓我對於重新飼養火翅多了些期待。
我很喜歡這一張照片所拍出的金色斑點,無奈對焦錯誤...要說這就是人生嗎 XD |
我所不知道的是,其實老婆大人也一直很喜歡火翅金鑽,直到某一天經過水族館的時候,老婆主動問我:「你要不要再養養看火翅啊!」這才讓我知道火翅金鑽其實不只吸引了我,也早就迷住對水族不那麼熱衷的老婆大人。
但掏錢的同時又讓人想起那抓交替的夢魘,所以這次我將一隻火翅養在一個單獨的缸子中長達三、四個月(老家的缸子,一週看一次),很奇怪的是,第二個月後這隻母魚的肚子明顯地開始膨脹,我一度以為是腹水等狀況,但他並沒有出現體色發白與立鱗,再兩個月過去,他仍呼吸正常且活動力十分良好,所以我阿Q地認為這可能只是在沒有公魚的情況下的抱卵吧,因為事實上在我飼養將魚的經驗中,也確實有一年生單母肚子塞滿卵而顯得肚子巨大如腹水的狀況,但與腹水的差別在於這種抱卵的肚子再大也不會出現立鱗的情況。
肚子大得異常但又沒有立鱗且無其他病徵的母火翅 |
於是,放手一搏,又再次重啟了我的火翅飼養。
ps.本篇的圖都有透過調整白平衡來修補水色問題,不過我技術很差,所以頭兩張公火翅的體色明顯就有差異,第一張比較符合肉眼所見,第二張就比較偏藍。公魚為下缸第五天,離所謂的成體SIZE還有一段距離,大肚母魚則已經飼養超過四個月,比較接近成體大小。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Simp. zonatus與S. santanae之分辨
回顧了那位南美將魚的大手學者Costa在2007年S屬回顧的文章,他表明ZNT(Simp. zonatus)和SNT(Simp. santanae)的區辨有兩個地方,其一在背鰭的起源處相較於臀鰭的位置;其二在於「背鰭」鰭條的數目。至於背部的黑色點不能作為這兩種的判斷依據,因為出現與否都有可能;但背部的黑點可以作為Simp. punctulatus的判斷依據,因為PUN再怎麼樣背部都不會出現黑點。
用上述的判斷標準,我去檢視了幾個可信的網路圖片,由於鰭條的數目必須倚賴十分清晰而放大的圖片,實際上按照網路圖片多為800*600的縮圖,比較難以再重新放大計算鰭條,所以比較可行的是使用「背鰭、臀鰭相對位置」,而這個標準在網路圖片中獲得驗證。
有關背部位置的部分:SNT的背鰭前緣出現在臀鰭的前方;ZNT的背鰭前緣出現在臀鰭的後方。
Simp. santanae,see original website HERE |
Simp. santanae,see original website HERE |
ZNT,觀察背鰭與臀鰭的「相對位置」是否與上面網路SNT圖片有不同呢? |
有關鰭條的數目,SNT公魚的背鰭鰭條數目為19~21,母魚為14~17;ZNT公魚背鰭鰭條數目為15~17,母魚為12~13,由於同性別的ZNT與SNT的鰭條數目並沒有重複,所以可以成為精確的判別標準。讓我們來看看下面我用當初的圖片重新製作的ZNT照片。
有著13道背鰭鰭條的ZNT母魚 |
有著17道鰭條的ZNT公魚 |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白蟲 white worm(Enchytraeus albidus)
(一)什麼是白蟲
白蟲white worm,學名為Enchytraeus albidu,大陸稱之為白線蟲,由於在台灣「白線蟲」已長期被用來指涉那常常莫名出現在蝦缸中而可以長期活在水中的白色蟲,所以就不適合再把白線蟲這個名字用在white worm上。
白蟲長得像放大版的蠕蟲(有關於蠕蟲請見我部落格的這篇),而事實上,白蟲跟蠕蟲根本屬於同一個屬別,根據威基內容, Enchytraeus這個屬別下轄40多個生物種,其中有的是生活在土壤,有的則是半水中,有的甚至是存活於海水!所以白蟲和蠕蟲都可以在淡水與海水中存活良久,說不一定就是這些遠房親戚偷偷傳授的呢。
(二)白蟲缺席於台灣水族界的原因
白蟲很久以來就被歐美當作是水族活餌來飼養,這款餌料生物的飼養與繁殖技術在歐美已臻成熟,但在台灣的水族界別說是普及,就算想特別找都找不太到。為什麼水族產業甚發達的台灣在白蟲飼養普及率上卻與歐美有雲泥之別?我想主要的原因在於溫度。即使在美國,白蟲的飼養也並非普及全美,一位玩家就表示當他住在南加州的時候,幾乎沒有聽到有人使用白蟲,但在他搬到東岸後,飼養白蟲的玩家就十分廣泛了,原因就在於兩個地方的溫度差異。
如同一位美國將魚協會(AKA)的資深玩家對照顧白蟲的介紹時提到的,飼養白蟲需注意的三件事情就是:溫度、溫度,以及......溫度。根據該篇介紹,適合白蟲生長的溫度在華氏55到65度,即攝氏12.8到18.3,當溫度到達攝氏21度時白蟲開始停止繁殖,溫度更高則開始死亡。從這個角度我們就不難明瞭為何這款又肥又大(相較於蠕蟲、無節)的好用活餌卻無法在台灣盛行起來,畢竟即使是冬天的台灣白晝都常會超過攝氏21度。雖然大陸玩家表示他們曾經讓白蟲度過當地30度的夏天,但他們也明言在那個時期白蟲幾乎無產量可言,在我認為那些度夏的白蟲要不就是苟延殘喘,要不就根本以卵的型式度過的,但無論如何,若沒有特地的降溫,在30度的氣溫下飼養白蟲則其密度是無法作為提供足夠魚隻的餌料。「溫度」是台灣飼玩家欲飼養白蟲必須要克服關卡。
(三)白蟲的繁殖
白蟲首先被應用在水族上是源自於1940年代的蘇聯(又是一個低溫的地方)。除了水族應用外,由於白蟲對於化學污染有高敏感性,所以今日常常被使用在諸如毒物試驗上。在性別方面,與蠕蟲相同地,一隻白蟲也同時具備雄性及雌性的生殖器官,任兩隻白蟲即可繁殖而無配對問題。白蟲的繁殖透過產出內含10~20顆卵的繭( cocoon ),繭的含卵量與蟲體的成熟程度有關,較年輕者含卵較少,一個繭最多包含的卵量則可達35顆。卵在12天後孵化,孵化的20天後,新一代的白蟲開始具有繁殖能力。平均而言一隻白蟲終其一生可以產下1000顆卵,因此在適當環境下,白蟲的產量是相當大的(有關上述資料可見這篇)。
(四)白蟲的優點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追求這款不容易在台灣生長的活餌呢?除了白蟲的繁殖量大之外,他本身具有相較於蠕蟲、無節更大的體型,一般白蟲可以長到2公分以上,寬度可達1mm,簡單地說,白蟲的SIZE已經可以讓我們觀察到類似蚯蚓「環帶」的器官,而蠕蟲的大小則不行。白蟲較大的SIZE讓他更適合供給大部分的成魚。除此之外,白蟲還極有即為豐富的營養,其蛋白含量高達70%,另外脂肪為14.5%、碳水化合物10%,以及5.5%的礦物質(此為乾重,數據引述這篇)。由於白蟲蛋白含量極高,有些將魚玩家甚至表示會有將魚吃到肥死暴斃的情況,但killi.net上面也有玩家特地狂塞猛餵來做實驗,並表示沒有觀察到肥死的情況。此外,白蟲可以在水中存活數天到數小時,因此即使沒有即時被吃完也不用擔心因白蟲死亡而污染水質。
(五)白蟲的飼養方式
白蟲的飼養方法跟蠕蟲十分接近,用泥炭土、泥炭土混椰殼纖維、或一般土壤混合泥炭土皆可飼養,甚至有些玩家直接將兩種蟲放做夥。由於白蟲最後會死在土中,所以將會導致土壤最終仍受污染而開始腐敗,使用淺土飼養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可以降低這個問題的影響,至少更換土也容易,也有部分玩家採用無土方式(soil-less法採用海綿等介質來培養,但也有不通風、濕度更不易控制、不具豐富有基質等缺點)飼養來避免土壤腐敗以及土壤吸引蹣蟲等問題。若採用土壤的方式,最終土壤還是必須更換,根據下面影片說法一次土大概可以維持數個月(為上面影片的同一人,下面影片是三個月後的模樣)。我自己在飼養蠕蟲時,約兩個月左右會「洗土」,即在原容器中加超過土壤的水,涮個一兩次後將水倒出並以滴管儘量將水吸出,讓土壤恢復到適當的濕度(若過濕則蟲會爬到容器四周或淹死),透過這個方式可以讓因土壤腐敗而導致蠕蟲密度下降的情況改善,洗土完後一兩週蠕蟲就可以恢復到與最初差不多的密度。至於這個方式是否能同樣使用在白蟲上,這還有待我進一步的檢視。白蟲在pH值低於五的土壤中會死亡,所以不必特別使用到一些打著低pH值的土壤。另外也有玩家建議幾個月要把土稍加翻動,避免土壤太過於緊實或不通風。
(六)飼養白蟲的難題--溫度
在台灣飼養白蟲的最大問題在於溫度。雖然接近20度的「高溫」可以讓蟲成熟得比較快,但超過二十度太多,白蟲就開始停止繁殖與死亡。所以在台灣,除非有個類似酒窖之類的地方可以飼養白蟲,不然必須要想辦法額外保持低溫,我採用的是很簡單的保麗龍箱飼養,每天更換兩次冰塊,這樣大致能維持箱中溫度在16度左右,由於我要培育的白蟲量並不大,所以在小規模下可以採用此方式;若要大規模飼養,可能就必須尋求其他方法,例如飼養甲蟲的恆溫箱之類。冰箱可能是個選擇,然而白蟲在接近零度時一樣會死亡,所以冰箱的溫度設定必須特別調整,一般家用冰箱約四到六度的溫度就稍嫌過低。至於飼養白蟲時應保持適當的濕度、遮光、通風這些事項應該就不用在文中特別強調了,畢竟這算是養這類線蟲的常識。
附註:養了半年之後,白蟲是可以度過台灣夏天的,只是這個時段產量極低;當九、十月入秋,產量就會明顯暴增。
(七)白蟲的食物
白蟲幾乎什麼都吃,貓飼料、魚飼料、燕麥他們都能接受,但最被推薦的食物還是由全麥麵包,加上優格(中國大陸稱「酸奶」)、酵母混合而成,看看下面的影片,其實好像還蠻好吃的樣子耶!餵食白蟲的份量一般以三天內可以被白蟲吃完為主,過多的食物將會發霉進並衍生問題。
(八)活餌營養大比拼
我其實只找到兩篇數據,而其中A篇(該篇六樓)大部分又是引用另一B篇的,至於B篇的數據是哪裡來的?他只說是網路上。所以姑且聽之的同時還是要抱著一些存疑,若版友有更可靠的數據來源也歡迎補充。
說明一:單位為百分比,括號內為蛋白佔乾重之排名順序
說明二:除「蛋白佔乾重」為計算出來,其餘皆為佔濕重之比例
(九)不速之客
當然,養這些蟲類必須要提防其他蟲子的入侵,適當的加蓋是必須的。一旦感染,無論是蛾蚋或是蹣蟲,都將十分讓人頭大。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蛾蚋是可以透過不斷的手挑以及將成體蛾蚋趕出最終達成乾淨無蛾蚋的目標(我上次就弄掉大約百隻的蛾蚋);但蹣蟲就難搞得多,更細小且繁殖能力更強,既不會自己飛出也很難挑起,一說可以透過水淹的方式藉蹣蟲較輕的特點來控制蹣蟲在可接受的密度,但要完全杜絕蹣蟲除非一路走來都嚴密防護入侵,否則就要考慮採用無土的飼養方式。
從另一個角度,也惟有經歷過被雜蟲入侵的經驗,才會深深感謝當初純化蟲種的人,並且瞭解他們當時所花費的巨大功夫。
(十)結論
具有高度的營養、大量而快速地繁殖速度以及相較於蠕蟲更大的體型,這讓白蟲成為飼養將魚、原鬥等挑嘴成魚的極佳餌料。但由於白蟲所需的溫度與台灣有一定的差異,造成至今白蟲在台灣的水族界幾乎完全缺席,然而,若能克服溫度的困境,那麼其餘只要套用蠕蟲的飼養方式就可以將白蟲維持下去。鑑於白蟲在魚隻飼養上的高價值性,這些努力將是值得的。
至於最原始的白蟲蟲種要怎麼獲得呢?我只能說--「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囉。
白蟲white worm,學名為Enchytraeus albidu,大陸稱之為白線蟲,由於在台灣「白線蟲」已長期被用來指涉那常常莫名出現在蝦缸中而可以長期活在水中的白色蟲,所以就不適合再把白線蟲這個名字用在white worm上。
白蟲長得像放大版的蠕蟲(有關於蠕蟲請見我部落格的這篇),而事實上,白蟲跟蠕蟲根本屬於同一個屬別,根據威基內容, Enchytraeus這個屬別下轄40多個生物種,其中有的是生活在土壤,有的則是半水中,有的甚至是存活於海水!所以白蟲和蠕蟲都可以在淡水與海水中存活良久,說不一定就是這些遠房親戚偷偷傳授的呢。
(二)白蟲缺席於台灣水族界的原因
白蟲很久以來就被歐美當作是水族活餌來飼養,這款餌料生物的飼養與繁殖技術在歐美已臻成熟,但在台灣的水族界別說是普及,就算想特別找都找不太到。為什麼水族產業甚發達的台灣在白蟲飼養普及率上卻與歐美有雲泥之別?我想主要的原因在於溫度。即使在美國,白蟲的飼養也並非普及全美,一位玩家就表示當他住在南加州的時候,幾乎沒有聽到有人使用白蟲,但在他搬到東岸後,飼養白蟲的玩家就十分廣泛了,原因就在於兩個地方的溫度差異。
白蟲在土中挖出似迷宮般的痕跡 |
如同一位美國將魚協會(AKA)的資深玩家對照顧白蟲的介紹時提到的,飼養白蟲需注意的三件事情就是:溫度、溫度,以及......溫度。根據該篇介紹,適合白蟲生長的溫度在華氏55到65度,即攝氏12.8到18.3,當溫度到達攝氏21度時白蟲開始停止繁殖,溫度更高則開始死亡。從這個角度我們就不難明瞭為何這款又肥又大(相較於蠕蟲、無節)的好用活餌卻無法在台灣盛行起來,畢竟即使是冬天的台灣白晝都常會超過攝氏21度。雖然大陸玩家表示他們曾經讓白蟲度過當地30度的夏天,但他們也明言在那個時期白蟲幾乎無產量可言,在我認為那些度夏的白蟲要不就是苟延殘喘,要不就根本以卵的型式度過的,但無論如何,若沒有特地的降溫,在30度的氣溫下飼養白蟲則其密度是無法作為提供足夠魚隻的餌料。「溫度」是台灣飼玩家欲飼養白蟲必須要克服關卡。
(三)白蟲的繁殖
白蟲首先被應用在水族上是源自於1940年代的蘇聯(又是一個低溫的地方)。除了水族應用外,由於白蟲對於化學污染有高敏感性,所以今日常常被使用在諸如毒物試驗上。在性別方面,與蠕蟲相同地,一隻白蟲也同時具備雄性及雌性的生殖器官,任兩隻白蟲即可繁殖而無配對問題。白蟲的繁殖透過產出內含10~20顆卵的繭( cocoon ),繭的含卵量與蟲體的成熟程度有關,較年輕者含卵較少,一個繭最多包含的卵量則可達35顆。卵在12天後孵化,孵化的20天後,新一代的白蟲開始具有繁殖能力。平均而言一隻白蟲終其一生可以產下1000顆卵,因此在適當環境下,白蟲的產量是相當大的(有關上述資料可見這篇)。
(四)白蟲的優點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追求這款不容易在台灣生長的活餌呢?除了白蟲的繁殖量大之外,他本身具有相較於蠕蟲、無節更大的體型,一般白蟲可以長到2公分以上,寬度可達1mm,簡單地說,白蟲的SIZE已經可以讓我們觀察到類似蚯蚓「環帶」的器官,而蠕蟲的大小則不行。白蟲較大的SIZE讓他更適合供給大部分的成魚。除此之外,白蟲還極有即為豐富的營養,其蛋白含量高達70%,另外脂肪為14.5%、碳水化合物10%,以及5.5%的礦物質(此為乾重,數據引述這篇)。由於白蟲蛋白含量極高,有些將魚玩家甚至表示會有將魚吃到肥死暴斃的情況,但killi.net上面也有玩家特地狂塞猛餵來做實驗,並表示沒有觀察到肥死的情況。此外,白蟲可以在水中存活數天到數小時,因此即使沒有即時被吃完也不用擔心因白蟲死亡而污染水質。
(五)白蟲的飼養方式
白蟲的飼養方法跟蠕蟲十分接近,用泥炭土、泥炭土混椰殼纖維、或一般土壤混合泥炭土皆可飼養,甚至有些玩家直接將兩種蟲放做夥。由於白蟲最後會死在土中,所以將會導致土壤最終仍受污染而開始腐敗,使用淺土飼養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可以降低這個問題的影響,至少更換土也容易,也有部分玩家採用無土方式(soil-less法採用海綿等介質來培養,但也有不通風、濕度更不易控制、不具豐富有基質等缺點)飼養來避免土壤腐敗以及土壤吸引蹣蟲等問題。若採用土壤的方式,最終土壤還是必須更換,根據下面影片說法一次土大概可以維持數個月(為上面影片的同一人,下面影片是三個月後的模樣)。我自己在飼養蠕蟲時,約兩個月左右會「洗土」,即在原容器中加超過土壤的水,涮個一兩次後將水倒出並以滴管儘量將水吸出,讓土壤恢復到適當的濕度(若過濕則蟲會爬到容器四周或淹死),透過這個方式可以讓因土壤腐敗而導致蠕蟲密度下降的情況改善,洗土完後一兩週蠕蟲就可以恢復到與最初差不多的密度。至於這個方式是否能同樣使用在白蟲上,這還有待我進一步的檢視。白蟲在pH值低於五的土壤中會死亡,所以不必特別使用到一些打著低pH值的土壤。另外也有玩家建議幾個月要把土稍加翻動,避免土壤太過於緊實或不通風。
(六)飼養白蟲的難題--溫度
在台灣飼養白蟲的最大問題在於溫度。雖然接近20度的「高溫」可以讓蟲成熟得比較快,但超過二十度太多,白蟲就開始停止繁殖與死亡。所以在台灣,除非有個類似酒窖之類的地方可以飼養白蟲,不然必須要想辦法額外保持低溫,我採用的是很簡單的保麗龍箱飼養,每天更換兩次冰塊,這樣大致能維持箱中溫度在16度左右,由於我要培育的白蟲量並不大,所以在小規模下可以採用此方式;若要大規模飼養,可能就必須尋求其他方法,例如飼養甲蟲的恆溫箱之類。冰箱可能是個選擇,然而白蟲在接近零度時一樣會死亡,所以冰箱的溫度設定必須特別調整,一般家用冰箱約四到六度的溫度就稍嫌過低。至於飼養白蟲時應保持適當的濕度、遮光、通風這些事項應該就不用在文中特別強調了,畢竟這算是養這類線蟲的常識。
附註:養了半年之後,白蟲是可以度過台灣夏天的,只是這個時段產量極低;當九、十月入秋,產量就會明顯暴增。
保存在保麗龍盒中的白蟲 |
白蟲幾乎什麼都吃,貓飼料、魚飼料、燕麥他們都能接受,但最被推薦的食物還是由全麥麵包,加上優格(中國大陸稱「酸奶」)、酵母混合而成,看看下面的影片,其實好像還蠻好吃的樣子耶!餵食白蟲的份量一般以三天內可以被白蟲吃完為主,過多的食物將會發霉進並衍生問題。
(八)活餌營養大比拼
我其實只找到兩篇數據,而其中A篇(該篇六樓)大部分又是引用另一B篇的,至於B篇的數據是哪裡來的?他只說是網路上。所以姑且聽之的同時還是要抱著一些存疑,若版友有更可靠的數據來源也歡迎補充。
蛋白 | 水分 | 脂肪 | 灰質 | 纖維 | 其他 | 蛋白 佔乾重 |
|
無節蝦卵Artemia Cysts | 60 | 8.5 | 24 | 4.4 | 66 (6) | ||
無節成蝦Brine Shrimp | 9 | 88 | 2.5 | 0.6 | 3 | 75 (3) | |
牛心 | 12.3 | 79.4 | 3 | 3.9 | 59 (9) | ||
米蚤Daphnia | 5 | 89 | 0.5 | 0.9 | 45 (12) | ||
水蚤Moina | 4 | 95 | 0.54 | 0.67 | 0.15 | 80 (1) | |
海德氏果蠅Drosophila hydei | 18.3 | 71 | 6.2 | 2.1 | 63 (7) | ||
黑腹果蠅D. melanogaster | 17.8 | 74 | 5.3 | 1.7 | 68 (5) | ||
蛆Maggots | 15.58 | 68.18 | 7.81 | 1.4 | 3.46 | 49 (10) | |
微蟲 | 48 | unknown | 21 | 7 | 有機酸1%、核甘酸1% | unknown | |
**蝦Mysis shrimp | 3.7 | 92 | 0.44 | 0.3 | 46 (11) | ||
紅蚯蚓Red worm | 10.5 | 84.8 | 2 | 0.7 | 69 (4) | ||
紅蟲Blood worm | 10.3 | 83.5 | 1.8 | 2.5 | 4.6 | 62 (8) | |
蠟蟲Wax Worm | 15.7 | 61.73 | 22.19 | 7.69 | 41 (13) | ||
白蟲white worm | 14 | 82 | 3 | 1 | 碳水化合物2% | 78 (2) |
說明一:單位為百分比,括號內為蛋白佔乾重之排名順序
說明二:除「蛋白佔乾重」為計算出來,其餘皆為佔濕重之比例
(九)不速之客
蛾蚋,引用自網路圖片cite from HERE |
當然,養這些蟲類必須要提防其他蟲子的入侵,適當的加蓋是必須的。一旦感染,無論是蛾蚋或是蹣蟲,都將十分讓人頭大。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蛾蚋是可以透過不斷的手挑以及將成體蛾蚋趕出最終達成乾淨無蛾蚋的目標(我上次就弄掉大約百隻的蛾蚋);但蹣蟲就難搞得多,更細小且繁殖能力更強,既不會自己飛出也很難挑起,一說可以透過水淹的方式藉蹣蟲較輕的特點來控制蹣蟲在可接受的密度,但要完全杜絕蹣蟲除非一路走來都嚴密防護入侵,否則就要考慮採用無土的飼養方式。
mite包含相當多種類。引用自網路圖片,picture cite from HERE |
從另一個角度,也惟有經歷過被雜蟲入侵的經驗,才會深深感謝當初純化蟲種的人,並且瞭解他們當時所花費的巨大功夫。
(十)結論
具有高度的營養、大量而快速地繁殖速度以及相較於蠕蟲更大的體型,這讓白蟲成為飼養將魚、原鬥等挑嘴成魚的極佳餌料。但由於白蟲所需的溫度與台灣有一定的差異,造成至今白蟲在台灣的水族界幾乎完全缺席,然而,若能克服溫度的困境,那麼其餘只要套用蠕蟲的飼養方式就可以將白蟲維持下去。鑑於白蟲在魚隻飼養上的高價值性,這些努力將是值得的。
至於最原始的白蟲蟲種要怎麼獲得呢?我只能說--「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囉。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神話般的將魚魚種--龍紋珍珠將Simpsonichthys parallelus(Rio Jacuba)
這是朋友好不容易獲得卵並養大的魚種,Simpsonichthys parallelus(Rio Jacuba)龍紋珍珠將,這是養將魚的人都視為夢幻般的魚種,擁有極為豐富的體色,身體上是如Simp. zonatus般的縱向條紋,但條文密度更高,從鰓蓋後方算起至少有12條,其間參以更細的白色底,即使身軀都十分細緻;鰭部顏色則包含藍、紅、橘、黑,背、臀鰭有S. coatai和S. chacoensis(CHC)般的亮藍色弧線,尾鰭更是特別,中間呈現橘紅色,但上下卻好似被切掉一般,硬生生地轉換成黑色;厚實的體態,不同於一般S屬,有一點類似部分N屬頭部較為隆出的表現;眼睛則具粉藍色的虹膜。龍紋珍珠將至今不但流通的數量甚少,價格也非常高昂,即使2000年就已經被發現,但時至今日仍然罕見於市場,可以想見繁殖的困難。
由於缸子中有欖仁葉,固有水色,因次拍攝後有做白平衡的調整。此外拍攝中間剛好有換水,所以水色呈現的深淺也會略有不同,導致拍攝圖有一定差異的色偏情形。
由於缸子中有欖仁葉,固有水色,因次拍攝後有做白平衡的調整。此外拍攝中間剛好有換水,所以水色呈現的深淺也會略有不同,導致拍攝圖有一定差異的色偏情形。
這真是我最喜歡的一張,但無奈有鏡頭反應在缸子的光影,唉唉 |
粉藍色的虹膜 |
屬於較為矮胖的身軀,與一般S、H屬不同 |
身體的縱向條紋一直延伸到背部 |
尾鰭的表現亦十分特別,彷彿上下緣被硬生生裁掉,重新貼上黑色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