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2015年蘭嶼行心得--成熟中的蘭嶼
「不是不好,只是不一樣了;沒有變壞,只是變得跟其他地方更相似。」
如果沒見過以前的模樣,就不會有今昔變化的感觸。我看過2002年的蘭嶼,所以知道這十三年間她的變化有多大。
初次造訪時我還是大三學生,先到了蘭嶼再坐船直接去綠島,那時覺得兩島樣貌迥異,當時綠島已經跟墾丁、澎湖無貳,滿是豪華民宿、路上多是遊客跨機車,與在地人的對話皆屬賣賣性質,一如在台北與陌生人的交談多充滿著商業味;對照下,蘭嶼則充滿樸實的生命力。當時蘭嶼的水泥房子很少,地下屋的實用度遠高於觀光性,椰油國小涼亭上的小朋友會好奇地打量你,當地漁人、農人在夜晚跟你聊天,即使在環島公路上用雙腳走半個小時也不會遇到第二個觀光客,當時的蘭嶼擁有極高的獨特性,讓人留下極深印象。現今的蘭嶼至少在硬體現代化上已與澎湖、綠島無異,路上滿是人潮。蘭嶼早餐店老闆說:「十年前椰油的土堆現在都變成房子,但島上人跟人間的距離也遠了。」由此可知他們自己也掙扎於傳統與觀光財之間。達悟文化仍然賦予這座島另個層次,能讓蘭嶼跳脫於其他觀光離島如初一轍的面貌,然而,當島上的老住民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是「要不要導覽?看看我們地下屋?」,當店裡開始陳列起從外頭批回來的工業化小飾品,當島上小七賣著跟本島相同的商品,當女性遊客可以登上拼板舟時,當島上蓋了一票偽地中海風的藍白建築時,十三年前的濃純味道已然走調,即使民宿上仍畫滿達悟圖騰,看來卻如霓虹燈招牌。
發展、現代化後的模樣會讓各地逐漸趨同,這很難避免,彷彿舊時甘仔店叫得出名字的老闆變成連鎖便利商店臉孔陌生且異口同聲說「歡迎光臨」的店員一般,就算ibon、提款機讓生活更方便,從甘仔店變超商轉換讓人有無法用理性分析的滋味,是再也買不到甘仔店才有的那些零嘴及玩意兒的可惜,縱使從過了孩童時期就鮮少再去光顧。祖父母來到台灣住的是軍人眷村,父親當然就是眷村長大的孩子,當他們現在提起眷村時總露出緬懷,這讓我在腦中建構了一個想像中的眷村,近年親自去了的現代公寓型眷村,但難跟腦中建構、來自父執輩口中的地方連結在一起,蘭嶼亦如是,我十多年前寫「藍與綠的旅程」所描述的地方無法跟我今日離開的島嶼劃上等號。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一如素人歌手變成pub駐唱者,也許技巧更佳、名聲更響亮、粉絲更多、更符合歌手的典型,但初試啼聲時的耀眼能量卻逐漸消逝。
蘭嶼變「成熟」了,雙獅岩水下風光依舊美麗,象鼻岩還會繼續聳立,太陽仍從東清升起、落於青青草原,但島嶼若豆蔻年華的天真爛漫及青澀羞怯模樣都只能在記憶中找尋。
就現在的發展看來,下一代可能已無法體驗這種風景了,這是必然的趨勢
回覆刪除如今台灣周遭的小島,昔日風光幾乎蕩然無存
若下一代真的想體驗那種「藍與綠的旅程」,就要去他國追尋了,而且要快
因為都極有可能步上台灣的後塵